过伏龙祠
蜀栈荆江志未酬,两京直拟笑谭收。
仅容孱后存酅祀,谁遣东吴解魏仇。
制敌岂应无法正,为谋不合有谯周。
伏龙祠上长烟霭,愤气堂堂恐未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巴山楚水誓未竟,长安洛阳笑谈中。
仅留弱小在角落,谁解江南释北恨。
制胜岂无正法道,谋划不尽是谯周。
卧龙庙前烟波浩渺,满腔愤怒尚未平息。
去完善
释义
1. 蜀栈荆江:此处指的是四川和湖南地区。蜀栈,指四川省的栈道;荆江,即长江中游湖北到湖南一带。
2. 两京:东汉都城长安与洛阳,这里用以代指中原政权。
3. 孱后:指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备,因为刘备在军事才能方面相对较弱,被称为“孱弱之主”。
4. 酅祀:指对先人的祭祀。
5. 东吴:指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
6. 魏仇:此处指的是曹操建立的魏国政权。
7. 谯周:三国时期蜀国的谋士,曾劝说刘备投降曹操。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过伏龙祠》中,诗人陈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战争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诗的开篇,诗人提到蜀栈荆江,这里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以及荆州的战略地位。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现实,用“两京直拟笑谭收”来形容战争的胜负仿佛成了茶余饭后的谈笑之资。
在诗的第二联,诗人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孙权作为东吴的统治者,他是否真的能解魏仇?这里,诗人暗示了战争并非只有军事上的胜利,更需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批判了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阻挠国家发展的权臣,如谯周之流。他们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最后,诗人以伏龙祠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那些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敬仰之情。这里的“长烟霭”象征着历史的尘埃,而那些“愤气堂堂”的英雄们虽然早已逝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伏龙祠》是南宋诗人陈造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至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9年)之间,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的侵略之下,南北分裂,战争频发。陈造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
此外,陈造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他的诗才横溢,作品涉及面广,主题多样。这首《过伏龙祠》以祠庙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