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野
芳岁行遒尽,高堂兴耿然。
林号欲风野,云绽已霜天。
乌彩疑留日,鸿声似恶弦。
幽衿忽忘返,更为月娟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年华匆匆流逝,深宅之中却满是深深的忧虑。树林间呼啸的风响犹如荒野的声音,天空中的云朵好像已经结成了霜冻的天色。乌云密布让人怀疑太阳是否依然存在,大雁的叫声听起来就像是被琴弦所牵引。忽然间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景象中而忘记了返回,更被月光下的美丽景色所吸引。
去完善
释义
1. 芳岁:美好的岁月,这里指一年之中美好的时光。
2. 行遒尽:即“行将结束”的意思,表示一年即将过去。
3. 高堂:高大的厅堂,在这里指自己的住所。
4. 兴耿然:心情愉悦的样子。
5. 林号欲风野:树木似乎在呼唤着荒野的风。
6. 云绽已霜天:云朵散开,露出一片布满霜天的景象。
7. 乌彩疑留日:乌鸦的羽毛闪烁着太阳的光芒,好像是太阳留下的痕迹。
8. 鸿声似恶弦:大雁的叫声听起来好像是在弹奏一把名为“恶弦”的古琴。
9. 幽衿:即“衣襟”,代指自己。
10. 忽忘返:突然忘记了返回的路。
11. 月娟娟:月亮明亮美好。
去完善
赏析
《寒野》是宋庠的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诗词。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简洁明了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冬日严寒的画面,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联“芳岁行遒尽,高堂兴耿然”,诗人通过描述季节的变化,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这里的“芳岁”指的是美好的时光,而“行遒尽”则表示这种美好已经消逝。“高堂”则象征着人生的舞台,这里的人们或喜或悲,生活百态尽显无遗。诗人以此开篇,意在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颔联“林号欲风野,云绽已霜天”,描绘了冬日寒冷、萧瑟的景象。“林号”和“云绽”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在寒冬中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欲风野”和“已霜天”则进一步强调了冬日的严寒和肃杀之气。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腻,也体现出他对待自然景色的独特视角。
颈联“乌彩疑留日,鸿声似恶弦”,通过对乌鸦和鸿雁的描绘,揭示了人生百态。“乌彩疑留日”表达了对生命的留恋,暗示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鸿声似恶弦”则是对现实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和人心的险恶的讽刺,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尾联“幽衿忽忘返,更为月娟娟”,诗人以月亮作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里的“幽衿”寓意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月娟娟”则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以这样的结尾,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野》是宋代诗人宋庠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冬日田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期,诗歌发展迅速。宋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深受其影响。他一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多个官职,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
人生际遇:宋庠在仕途中几经沉浮,他曾担任过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也曾被贬谪至地方。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在诗歌中对民生问题多有关注。
时代背景:北宋时期,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依然突出。当时的农业经济依然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农民的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因此,宋庠在这首诗中以寒野为背景,展现了当时农民的艰辛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