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诗一首

标题包含
诗一首
普庵见一个虾蟆,度日常吞鳖鼻蛇。 独立卓然真可畏,身和云月粲星花。 太公一见便收钓,谢三得意号玄沙。 几多独兽无藏隐,不断声孤问水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印肃,俗名李通玄,字印肃,唐朝时期著名的高僧。他出生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享年133岁。 释印肃少年时曾攻读儒学,后出家为僧,游历四方,参禅悟道。他在长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普庵寺外看到一只青蛙,日常捕食鳖鼻蛇。它独立生存,样子让人敬畏;它的身体和云、月、星星交相辉映。姜太公见到这个情景立刻收起鱼竿,向他表示敬意;而诗人则因为欣赏这种勇气,取名为“玄沙”。许多动物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只有青蛙孤独地在水边发出叫声。
去完善
释义
1. 普庵:法号,指佛教的普庵禅师。 2. 虾蟆:即蛤蟆,此处借指山林乡野之处。 3. 鳖鼻蛇:一种在水中生活的鱼类,也叫鳖鼻鱼。这里用来形容禅宗所说的“生灭无常”的道理。 4. 卓然:高高直立的样子,在这里表示杰出超群。 5. 太公:即吕望,姜子牙,周文王的大臣。 6. 谢三:未详何人,可能为谢翱,字皋羽,元代诗人,与玄沙有关。 7. 玄沙:地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白沙镇,是古代诗人和隐士喜欢隐居的地方。 8. 独兽:指孤单的动物。 9. 声孤:孤独的叫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象征,借物寓意,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首先,诗人描述了虾蟆、鳖鼻蛇等动物的特征和行为,以此来比喻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虾蟆象征着那些外表平凡、内心却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他们虽然看似弱小,但却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而鳖鼻蛇则代表着那些外表强大、内心却隐藏着脆弱和恐惧的人,他们虽然看似强大,但却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挑战。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虾蟆和鳖鼻蛇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态度和看法。他认为,真正值得敬畏的不是那些外表强大的事物,而是那些虽然平凡却勇敢面对生活的人们。这些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敢,使得他们的形象如同天上的云月、璀璨的星花一样光辉夺目。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太公、谢三等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生活中的成功并非仅仅依靠外表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智慧和勇气。只有那些真正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而那些只知道追求表面虚荣的人,最终只会落得孤独的境地,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他强调了内心的智慧和勇气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诗一首》是南宋诗人释印肃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世纪初,也就是南宋初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宋朝的衰落阶段,政治腐败、战争频发,社会矛盾激化。 释印肃(生卒年不详),南宋初年江南佛教禅宗五山十刹之一的高僧。他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接触到了许多民间疾苦,感受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的诗歌作品多以禅宗哲理为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在这首诗中,释印肃以禅宗教义为指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现实的关注。他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人生哲理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画面。这首诗歌不仅体现了释印肃作为禅宗高僧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南宋初年社会的复杂面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