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花
岸花著雨晚鲜鲜,老眼怕开真自怜。
树底鸣鸠来说法,会人意处有因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岸边的鲜花在雨中显得格外鲜艳,我的老眼因欣赏这番美景而倍感欣慰。树下传来斑鸠的叫声,似乎在诉说着某种智慧,这种美好的相遇也许正是前世的缘分使然。
去完善
释义
岸花:这里指水边的鲜花,如荷花等。
著雨:被雨水打湿。
晚鲜鲜:傍晚时分仍然鲜艳的样子。
老眼:年纪大的眼睛,这里比喻老年人的视力。
怕开:害怕开放,这里是担忧花朵凋谢的意思。
真自怜:真的是自我怜悯。
鸣鸠:鸣叫的斑鸠鸟。
说法:佛教中的讲经说法,这里可以理解为鸣鸠在宣讲生命的道理。
会人:理解人的意思。
意处:指内心深处的感觉。
因缘:佛教术语,指的是前世、今生、来世所产生的关系和条件。
去完善
赏析
《岸花》这首诗歌以岸边的花朵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悟。首句“岸花著雨晚鲜鲜”描绘了岸花在雨中依然鲜艳的景象,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次句“老眼怕开真自怜”则表达出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对岁月流逝感到无奈和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树底鸣鸠来说法,会人意处有因缘”,通过树底的鸣鸠来讲述生命的道理,传达出自然界中一切皆有因缘的哲理。整体来看,这首诗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卷,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岸花》是南宋诗人吴则礼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54年前后。这一时期正值宋室南渡之后,金国对中原地区的侵略加剧,南北分裂,政治动荡,民不聊生。
吴则礼,字子副,号北湖居士,因年少时家境贫寒,成年后投身军旅,后成为南宋的官员。他一生沉浮于宦海,历经沧桑,亲眼目睹了国家危亡和人民苦难,因此其诗作多表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使命感。
在《岸花》这首诗中,吴则礼借岸边的花,寄托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通过描绘岸边的花朵虽艳丽却无人欣赏的景象,隐喻了当时南宋朝廷的颓败与民众的疾苦。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国泰民安,让美丽的花朵得到人们的欣赏和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