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拜芭蕉情禅师

标题包含
拜芭蕉情禅师
来谒芭蕉大仰孙,要明圜相识躭源。 横山烟雨洗秋骨,掠面溪风吹暑痕。 菖蒲叶瘦水石秀,枇杷树密轩窗昏。 阿谁床头柱杖子,乞我款曲寻云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正觉,俗名李元吉,字正觉,号明心子。他生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卒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 释正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对佛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访问伟大的芭蕉女士,想要让她明白我们的感情源头。 烟雾弥漫的横山洗去了秋天的痕迹,溪流的风吹走了夏日的余温。 菖蒲的叶子在水中显得秀美,枇杷树的茂密使窗户变得昏暗。 谁在床头拄着拐杖,祈求我能婉转地寻找云的根基。
去完善
释义
1. "大仰":大仰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是禅宗五大支派之一的沩仰宗的发源地。这里指代芭蕉情禅师的弟子或传人。 2. "躭源":指禅宗五家之一的潙仰宗祖庭江西奉新百丈山的耽源洞。 3. "横山":指横山寺,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 4. "菖蒲叶瘦":菖蒲是一种植物,叶形瘦长。这里用菖蒲叶的瘦长来形容水石的清秀。 5. "枇杷树密":枇杷是一种果树,果实椭圆形,皮黄肉白。这里用枇杷树的茂密来形容轩窗的昏暗。 6. "床头柱杖子":指禅宗僧人随身携带的禅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拜访芭蕉情禅师时所见的美景和感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对禅意的追求。 首联中,“来谒芭蕉大仰孙”点明了诗的主题,即拜访芭蕉情禅师。“要明圜相识躭源”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这次拜访,理解禅宗哲学的精髓。 颔联中,“横山烟雨洗秋骨”和“掠面溪风吹暑痕”分别描述了山间烟雨和溪边清风的美景。这两句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自然景色,还通过“洗秋骨”和“吹暑痕”的表现手法,传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感受,以及对生命轮回的哲思。 颈联中,“菖蒲叶瘦水石秀”和“枇杷树密轩窗昏”再次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示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理解。这里,瘦长的菖蒲和水石相映成趣,茂密的枇杷树则使轩窗显得昏暗,表现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 尾联中,“阿谁床头柱杖子,乞我款曲寻云根”是诗人对禅师的恳求,希望得到禅师的点拨,领悟禅的奥义。这里的“柱杖子”象征着禅师的智慧,而“款曲寻云根”则表达了诗人寻求禅宗真谛的热切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拜芭蕉情禅师》是南宋诗人释正觉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禅宗的信仰和对芭蕉情禅师的尊敬之情。 创作时间方面,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65年前后。这一时期正值我国历史上的南宋年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在人生际遇方面,释正觉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起伏伏。他对禅宗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努力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在这一过程中,他与芭蕉情禅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尊重。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禅宗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禅宗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禅宗高僧都出现了,他们在传承禅宗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芭蕉情禅师就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他的教诲和行为对释正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