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州慢·薄雨收寒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雨过后寒意散去,夕阳西斜拨云见晴,春的气息弥漫四周。
长亭边的柳树刚刚发黄,远方的游客抢先折取一支;烟雾横在水面,倒映着几只飞回的大雁,平原上的积雪已消融殆尽。仿佛还记得当初离别的情景,恰好和现在相似的季节。
临行前夕,佳人倚楼端起美酒,含泪歌唱,轻易地别离。回顾这一年未见,消息如风断绝无痕。想知道彼此心头有多少新的忧虑?就像芭蕉叶不展开,丁香花结未解。空自望断天涯,双方都讨厌这孤独的岁月。

去完善
释义
《石州慢·薄雨收寒》注释:
1. 石州慢:词牌名。
2. 薄雨收寒:春雨绵绵的天气刚刚结束寒冷的季节。
3. 斜照弄晴:夕阳的余晖洒在晴朗的天空中。
4. 春意空阔:春天的景色显得空旷而浩渺。
5. 长亭:古代路边供休息的地方。
6. 柳色才黄:柳树刚刚抽芽变黄。
7. 远客:离家在外的人。
8. 一枝先折:这里指的是折柳送别。
9. 烟横水际:远处水面上烟雾弥漫。
10. 映带:相互映衬。
11. 归鸿:从远方飞回的大雁。
12. 平沙:平坦的沙滩。
13. 龙荒:指边塞。
14. 消尽:融化消失。
15. 出关:离开边关。
16. 恰如今时节:就像现在的季节一样。
17. 画楼芳酒:华丽的楼阁,美酒佳肴。
18. 红泪清歌:形容美女含泪唱歌。
19. 顿成轻别:一下子就成了短暂的告别。
20. 回首经年:回想过去的一年。
21. 杳杳音尘:遥远的消息。
22. 欲知方寸:想要了解彼此的心情。
23. 共有几许新愁:共同拥有多少新的忧愁。
24. 芭蕉不展丁香结:芭蕉叶还没有展开,丁香花的花蕾还没有绽放。
25. 枉望断天涯:白白地望穿了天涯路。
26. 两厌厌风月:两人在风花月夜中都感到厌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石州慢”为曲调,词牌名“薄雨收寒”取自词中首句。整体上,词人通过细腻笔触描绘出一幅由离别到思念的情感画卷。
上片描绘了从离别到回首的情景。开篇三句写初春景象,春雨收敛,阳光洒落,春意盎然。接着写离别的场景:柳色泛黄,远行的客人已经先行离去,孤独的画面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随后,词人以烟雨朦胧的水面和归鸿相映的景象,表现龙荒雪景的渐渐消失,寓意时光的流逝。结尾两句回望离别之时,与眼下景象重合,引人感慨时光的无情。
下片抒发了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开篇以精致的细节描述分别时的宴会场面:美酒佳肴、红颜泪满,原本欢快的气氛在离别面前变得沉重。接下来的语句中,提及经过漫长的岁月,音信全无,内心愈发忧虑不安。之后通过问句表达彼此心中的忧愁和思念。结尾两句则以富有象征意义的芭蕉和丁香,表明即便彼此距离遥远,但内心却仍然无法摆脱苦苦的思念。这更是为全词增色添彩的一笔,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州慢·薄雨收寒》是北宋词人贺铸的一首经典之作,据学者考证,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100年左右。此时正值北宋末年,政局动荡不安,而贺铸本人也因受到排挤而被迫离开汴京,调任其他地方官职。
在这个时期,贺铸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一方面,他受到了皇帝的赏识,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另一方面,他又因为性格刚直不阿、不善逢迎而遭到同僚的排挤,被迫离京赴任。这种人生的波折使得贺铸的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无奈。
在时代背景方面,这个时期的北宋正处于一种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的状态。由于皇帝的昏庸无能,朝政被权臣把持,官场贪污腐化现象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贺铸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依然坚持清廉正直的品质,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