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
东门携酒送廷评,结束从军塞上行。深碛路移唯马觉,
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门带酒送别廷评,收拾行装向边关进军。
路途漫长唯有马儿知晓,
在燕然山刻下胜利之石,
功成名就在史书中留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这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告别,朋友即将奔赴战场的场景。
2. 姚合:唐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擅长写五言律诗,与贾岛齐名,有“姚贾”之称。
3. 廷评:朝廷任命的评论官员。这里指独孤焕。
4. 东门:古代城门之一,通常表示离别的地方。
5. 携酒:携带酒水,表示友情深厚。
6. 深碛:深山中的沙地,这里形容边疆艰苦的环境。
7. 燕然山:古代北方的一座山脉,现在位于蒙古国境内。这里代指边疆地区。
8. 登科记:古代记录科举考试中榜者的名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姚合为送别独孤焕评事赴丰州而作。首句“东门携酒送廷评”描绘了东门外设宴为独孤焕饯行的场景,展现了作者与独孤焕的深情厚谊。第二句“结束从军塞上行”则点明独孤焕即将踏上征程,奔赴边疆戍边。
接着两句“深碛路移唯马觉,须凿燕然山上石”表达了诗人对独孤焕英勇戍边的期许。独孤焕在边疆深处(深碛)的道路上来回奔波,只有他的战马能够感受到他的辛苦。而姚合希望独孤焕能够在边境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如同古代名将般镌刻在山石上,永垂不朽。
最后一句“登科记里是闲名”则体现出诗人对于独孤焕未来的美好祝愿,即即使他在科举考试中没有取得功名,但他的英勇事迹也足以让他在历史上留名。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独孤焕的关心、敬仰和祝福,同时也传递出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正值唐代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在这期间,姚合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等职,颇有政绩。然而,他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最后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独孤焕等,共同探讨文学、时政等问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友谊和诗篇。
在时代背景下,唐代中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士人阶层崛起,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边疆地区的战乱也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一批有勇有谋的官员前往边关处理战事。因此,送别诗在这一时期十分盛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不舍之情。
总的来说,《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政局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在这个时期结交了许多朋友,并在送别友人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不舍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