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兴十六首 其一
朝亦看逾山,暮亦看逾山。
芳华春树外,古澹白云闲。
绝顶有池水,昔年栖玉颜。
妙灵想不驻,缅慕何由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上也看了超过山,晚上也看了超过山。
美好的年华在春天的树林之外,古朴淡薄如白云般悠闲。
山顶上有池塘水,昔日栖息着美丽的容颜。
美妙的灵魂难以驻足,缅怀仰慕又如何能够攀附得到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古兴十六首:指一组共十六首古诗的集合。
2. 其一: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
3. 朝亦看逾山:早晨也看着群山。“朝”指的是早晨;“逾山”是指越过群山。
4. 暮亦看逾山:晚上也看着群山。“暮”指的是晚上。
5. 芳华春树外:鲜花盛开的春天的树木之外。“芳华”表示开花;“春树”是春天的树木。
6. 古澹白云闲:古老的白云安静地漂浮。“古澹”是古老、宁静的意思;“白云闲”描绘了白云漂浮的状态。
7. 绝顶有池水:山顶上有池塘的水。“绝顶”是指最高峰;“池水”是指池塘中的水。
8. 昔年栖玉颜:过去有美丽的仙子在这里居住。“昔年”是过去的时间;“栖”是指居住;“玉颜”是对美女的赞美之词,这里指代美丽的仙子。
9. 妙灵想不驻:美好的灵气已经不在了。“妙灵”是指美好的灵气;“想不驻”是想象不出来曾经的美好状态。
10. 缅慕何由攀:缅怀敬仰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缅慕”是指怀念敬仰之情;“何由攀”是指如何能触及或表达这种情感。
去完善
赏析
沈辽的这首《古兴十六首·其一》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诗人通过对山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在自然中的所见所感。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朝亦看逾山,暮亦看逾山”,展示了诗人对山的执着观察,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他都专注于欣赏群山的美景。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专注,使得诗人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春天的气息,如诗中所说:“芳华春树外,古澹白云闲。”这两句描绘了春天树木的繁荣与白云的悠然自得,形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绝顶有池水,昔年栖玉颜。”这句描绘了山顶的一处水池,传说中这里曾是仙女居住的地方。通过这诗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神秘仙境的向往。而结尾两句“妙灵想不驻,缅慕何由攀。”则表达了他对于仙境无法抵达的遗憾,以及对美好景象的怀念。
整首诗以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为主线,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神秘仙境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面对无法触及的美好事物的失落之情。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又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兴十六首 其一》是北宋诗人沈辽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组诗歌创作于公元1048年,正值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沈辽作为一位文人,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他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这使得他深感失望,开始对现实社会产生怀疑。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更加坚定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反思,展现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复杂心境。
在沈辽生活的时代,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体现在科举制度的不公、官场腐败等方面。沈辽作为一名文人,对这些现象深感痛恨,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因此,他的诗歌作品中既有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