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偶见三绝
雾为襟袖玉为冠,半似羞人半忍寒。
别易会难长自叹,转身应把泪珠弹。
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
密迹未成当面笑,几回抬眼又低头。
半身映竹轻闻语,一手揭帘微转头。
此意别人应未觉,不胜情绪两风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雾气如飘渺的衣襟和袖套,如玉般的光泽闪现在发饰之间。有羞涩,也有忍耐严寒的迹象。
相逢易而告别难,总让人感到无尽的叹息。想当初,离别之际,止不住的泪水潸然而下。
粉嫩娇美的面容无法掩藏住滴滴泪痕,长而细的眉毛似乎能轻易察觉到忧愁。
仔细地聆听着这温柔的话语,却难以见到那笑语的人儿。偶尔抬头,却又禁不住低下了头。
轻柔的身形如同倚在翠竹边低语的影子,悄悄地掀起帘幕,微微转过头来。这情谊恐怕他人很难察觉,独自沉浸在这两相欢好的时光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雾为襟袖玉为冠:形容女子的服饰华丽。
2. 别易会难长自叹:分别容易团聚难,经常为此叹息。
3. 桃花脸薄难藏泪:指女子面皮薄,难以遮掩泪水。
4. 密迹未成当面笑:秘密的事情还没有传到她那里,她还没有得到消息。
5. 半身映竹轻闻语:站在竹林边,轻声说话。
6. 一手揭帘微转头:轻轻地掀开门帘,头稍微转过一点。
7. 不胜情绪两风流:不能承受这份深情,让两个风流才子去承受吧。

去完善
赏析
《复偶见三绝》描绘了诗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所看到的景象以及感受到的情愫。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而又多情的女子,她的形象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首联描述女子的装束和神态,以“雾为襟袖玉为冠”来形容她的华贵气质,而“半似羞人半忍寒”则刻画了她娇羞而又不失矜持的姿态。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女子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颔联通过女子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奈的自叹,表达了对离别和重逢的感慨。而颈联则通过对女子表情的描绘,展示了她内心的忧郁和哀伤。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慨和对女子的同情。
尾联则通过对女子与诗人的互动场景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和女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虽然这首诗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但通过细致的描绘和深入的挖掘,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诗人和女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复偶见三绝》是晚唐著名诗人韩偓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01年至904年之间,这是唐朝末年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韩偓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人,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民众的痛苦,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他的生活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京官贬谪至地方,身心备受打击。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韩偓借《复偶见三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以深沉的情感、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时代的沧桑变化和个人的人生遭遇,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