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霜降木落独松柏苍然颜色愈好因和渊明荣木篇以见意

标题包含
霜降木落独松柏苍然颜色愈好因和渊明荣木篇以见意
采采荣木,春华于兹。 及尔素秋,风霜瘁之。 寒暑代谢,荣枯有时。 改柯易叶,翩其陨而。 苍苍松柏,擢干蟠根。 风霜虽厉,秀色长存。 君子进德,以道为门。 岁寒时艰,节义弥敦。 惟天于余,赋此拙陋。 材不趋新,学惟求旧。 黾勉夙夜,其何能富。 屡冒艰危,内省不疚。 先公有训,岂敢失坠。 敬慎威仪,圣言是畏。 铅刀虽钝,驽马希骥。 一割之功,十驾而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江苏无锡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臣之一。 李纲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即以才学闻名乡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草木,春天在此绽放美丽。 到了秋天,它们遭受风霜摧残。 四季轮回,万物兴衰自有其时。 变换叶片,优雅地飘落。 青青的松柏,笔直的树干,盘根错节。 即使风霜严酷,它们的美丽依旧常在。 君子修养品德,遵循道义。 在严寒艰苦的时光中,他们的品格更加坚韧。 上天赋予我,这种淳朴的品质。 我不追求新鲜,只学习传统。 不分日夜勤奋努力,我能得到什么? 尽管面临无数困难,我的内心始终无愧。 先贤的教诲,我不能丢失。 保持庄重、谨慎的态度,遵循圣人的教诲。 虽然钝如铅刀,却渴望成为千里马。 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最终定会达到目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渊明:即陶渊明。荣木篇:陶渊明的《荣木》诗。 2. 及尔素秋:及尔,即到。素秋,指秋天。 3. 寒暑代谢:寒暑更替。 4. 改柯易叶:改变枝叶。 5. 翩翩其陨:形容树叶飘落的样子。 6. 苍苍:深青色。 7. 蟠根:扎根。 8. 望季时艰:望季,冬季。时艰,艰难困苦的时世。 9. 节义弥敦:节义,节气与道义。弥敦,更加显明。 10. 赋此拙陋:赋予我这种资质愚钝的人。 11. 材不趋新:资质不追求新奇。 12. 学惟求旧:学习只求保持传统。 13. 黾勉夙夜:黾勉,努力。夙夜,早晚。 14. 屡冒艰危:屡次面临艰难险恶的处境。 15.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没有内疚感。 16. 先公有训:先公,祖先。训,教导。 17. 失坠:失去。 18. 敬慎威仪:敬重并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 19. 圣言是畏:畏惧圣人的教诲。 20. 铅刀虽钝:铅刀,钝刀。 21. 驽马希骥:驽马,劣马。希骥,仰慕骐骥。 22. 一割之功:比喻微小的成绩。 23. 十驾而至:驾,马行一日。十驾,十日行程。比喻经过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去完善
赏析
《霜降木落独松柏苍然颜色愈好因和渊明荣木篇以见意》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名臣李纲。这是一首以松柏为主题的诗,通过描绘松柏在风霜中的坚韧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于君子品德的赞美以及对儒家学问的传承。 首先,诗歌以“采采荣木,春华于兹”开篇,用“荣木”的形象比喻春天的繁荣景象。紧接着,笔锋一转,描述到“及尔素秋,风霜瘁之”,象征着秋天的肃杀之气。作者借由四季更替、草木荣枯的现象,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同时,这里也寓含着人生哲理:人生无常,繁华与衰败都会成为过去。 接下来的“苍苍松柏,擢干蟠根。风霜虽厉,秀色长存”则描绘了松柏在风霜中的美丽形象。尽管风霜猛烈,但松柏依然保持着盎然的生机。这是对松柏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是对君子品格的期许: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都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接下来,“君子进德,以道为门。岁寒时艰,节义弥敦”则是作者对于君子的要求。他认为,君子应当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以道为指引,在面对困境时,更应坚定节义,品质越发高尚。这种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相吻合。 至于“惟天于余,赋此拙陋。材不趋新,学惟求旧”等诗句,则是作者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嘲。他谦逊地认为自己资质平庸,只能努力学习和积累知识,不敢追求新潮和时髦。然而,正是这份谦虚和执着,使他在面对艰难困苦时能够始终保持内心坦然,如松柏一般坚守自己的信念。 最后,作者通过对松柏的赞美和对君子品格的要求,强调了坚守道义和崇尚德行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对个体品质的期许,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柏一样,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霜降木落独松柏苍然颜色愈好因和渊明荣木篇以见意》是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李纲在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所作。李纲在此时期正遭受贬谪,身处困境之中,而当时南宋国家正面临金国侵扰的战乱局势。然而,尽管命运多舛,李纲依然表现出坚韧不屈的品质和对国家的忠诚担当。 在这首诗中,李纲通过对霜降时节树木凋零的景象描绘,赞美了松柏坚强挺立的品格。诗人以松柏为喻,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时坚定不屈的信念,以及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感。这种信念和情感,来源于李纲对陶渊明的敬仰和对其作品《荣木篇》的领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