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渡口唤扁舟,雨后青绡皱。
轻暖相重护病躯,料峭还寒透。
老大自伤春,非为花枝瘦。
那得心情似少年,双燕归时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渡口传来轻唤小舟的声音,雨后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轻轻的温暖抚过我虚弱的身体,但仍感到寒意阵阵。人已老,自哀春光不再,这并不是因为花儿瘦弱。哪里还能像年轻时光那样兴致盎然呢?唯有双双归巢的燕子相伴左右。
去完善
释义
《卜算子》:词牌名。王炎是南宋词人。
1. 渡口:江河沿岸供船只停靠的地点。
2. 唤:呼叫;叫来。
3. 扁舟:小船。
4. 雨后青绡皱:雨后水面如绿色的丝带般起皱。青绡,绿色的丝带。
5. 轻暖:薄而暖和的衣物。
6. 相重:互相补充。
7. 护病躯:保护生病的身体。
8. 料峭:形容微寒的样子。
9. 老大:年龄较大的人。
10. 伤春:因春天的逝去而感伤。
11. 花枝瘦:花凋谢后的景象。
12. 那得:怎能。
13. 双燕归时候:春天燕子归来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以描绘春天的景色为主,渡口、青绡(春雨后的水雾)、扁舟,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下片则主要表现作者的心境,年老多病、心情忧伤,与春天的盎然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词中以少年的心情和双燕归巢的景象作比,表达了作者对青春逝去的感叹和对生活的无奈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词以景物衬托心境,寓意丰富,情感深沉,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情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卜算子》是南宋爱国诗人王炎的一首词,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左右。王炎生逢战乱时期,他的父亲在战争中牺牲,这让他对战争和民族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南宋初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金兵南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王炎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在这首词中,王炎以“倚楼望行人,无日不心惊”开篇,描述了诗人站在高楼上,每天都为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而感到忧心忡忡。接着,他以“戍楼刁斗催残梦,月色寒如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战争的厌恶。最后,他以“雁字横空排个字:大江东去矣!”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能够度过难关,迎来和平的美好愿望。
总之,《卜算子》反映了王炎在南宋初期的时代背景下的忧国忧民情怀,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