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回塘风起波文细,刺桐花里门斜闭。残日照平芜,
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不语欲魂销,望中烟水遥。
等闲将度三春景,帘垂碧砌参差影。曲槛日初斜,
恨君容易处,又话潇湘去。凝思倚屏山,泪流红脸斑。
隔帘微雨双飞燕,砌花零落红深浅。撚得宝筝调,
楚天云外路,动便经年去。香断画屏深,旧欢何处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池塘边的风吹起涟漪,朵朵刺桐花开映衬着紧闭的门扉。夕阳余晖洒在田野上,船帆载着异乡人渐行渐远,想见却不能相见。沉默中思念让人憔悴,望眼只见烟波浩渺。就这样度过春光烂漫的三月,帘幕低垂,映照着碧绿的台阶和参差的树影。曲径通幽处,太阳初升,可惜分离易如反掌,又要赴潇湘之地。倚靠屏风陷入沉思,泪水模糊了脸庞。隔着窗帘,细雨双燕翩飞,阶前落花深浅不一。弹起心爱的古筝,却勾起了远方的离愁,离别一旦开始,往往经年不见。画屏上的香气已散,过去的欢乐再也无法寻找。
去完善
释义
1. 回塘:曲折的水池。
2. 波文:波浪的形状或纹理。
3. 刺桐花:植物名,为豆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朵色彩艳丽,用于园林观赏。
4. 平芜:草木繁茂的原野。
5. 征帆:远行的船。
6. 三春景:指春天的景色。
7. 帘垂碧砌:形容绿色的栏杆和下垂的帘子。
8. 曲槛:弯曲的栏杆。
9. 容易处:容易相处的意思。
10. 潇湘:湖南潇水和湘江的古称,泛指江南地区。
11. 屏山:屏风。
12. 微雨双飞燕:形容春雨中的燕子。
13. 砌花:台阶旁的花。
14. 撚得:抚摸弹奏。
15. 楚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空。
去完善
赏析
词中“回塘风起波文细,刺桐花里门斜闭”,描绘出回塘起风,波纹细致的景象。在刺桐花开的季节里,门扉斜掩,营造了宁静而安谧的氛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传达出一种和谐宁静的审美境界。
“残日照平芜,征帆何处客”二句,传达了离别的感伤。夕阳下的原野显得空旷寂寥,行船中的旅客不知身在何方,通过这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旅行和未知的感慨与惆怅。
“相见还相隔”则描述了一种期盼而不得的情感。期待重逢的人们尽管心意相通,但地理上的距离却使这份期盼无法得到满足。这句词不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联系,也展示了空间的阻隔所带来的无奈之感。
接下来的“不语欲魂销,望中烟水遥”两句,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情感变化,进一步传达了这种空间上的隔绝与心灵上的靠近之间的冲突。诗人在沉默不语中感受到内心的煎熬,眼中所见到的烟雾和水气遥远朦胧,更加突显了这种心灵的碰撞与现实的鸿沟。
下阕首句“等闲将度三春景,帘垂碧砌参差影”,诗人以此表达时光荏苒,春光易逝的感叹。他平静地度过了三个春天的美景,然而看似平淡的生活背后,却是情感的波澜起伏。其中,“帘垂碧砌参差影”一句,借由窗帘和碧石的投影,传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
接着的“恨君容易处,又话潇湘去”,则再次揭示了诗人心中对离别的感慨。诗人埋怨分离太过轻易,却又听闻对方即将前往潇湘之地。此处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别离的怨叹,更透露出了他对相聚的渴望。
最后两联“凝思倚屏山,泪流红脸斑”以及“香断画屏深,旧欢何处寻”,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他驻足沉思,倚靠屏风,泪流满面;画屏深处的香气已经消散,过去的欢乐如今已无处寻觅。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表露出浓厚的哀愁和深深的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菩萨蛮》是晚唐五代时期著名词人李珣的一首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07年至960年间,正值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纷争不断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珣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人,这使得李珣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李珣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在战乱中失去了家园,过上了漂泊不定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李珣创作了大量的词作,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菩萨蛮》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李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