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游仁翁
南山有好鸟,来集鸿鹄行。
鸣声日已都,六翮岁以长。
虽云气类集,习久迹已忘。
所期逍遥游,一息视八荒。
三年稻粱少,去与鹰鹯翔。
好音变饥啸,鸷声嗔馋肠。
重来见鸿鹄,反噬气益张。
鸿鹄不汝尤,矰缴防汝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山有只好的鸟,常常飞来与鸿鹄一起飞翔。它的叫声每天都会变得美好,翅膀每年都会变得更加强壮。尽管它们是一类聚集在一起,但经过长久的相处已经忘记了各自的足迹。期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呼吸一口就能看到四面八方的辽阔。然而这只鸟三年的时间吃的东西太少了,于是它离开鸿鹄,跟鹰、鹯一起飞翔。原本美好的叫声变成了饥饿的呼唤,愤怒的声音是因为贪婪的欲望。当这只鸟再次见到鸿鹄时,反而更加嚣张。然而鸿鹄并不责怪它,只是小心地防止被它的攻击伤害。
去完善
释义
1. 南山:指诗人所在之地附近的一座山。
2. 好鸟:比喻品德高尚之人,这里指游仁翁。
3. 鸿鹄:指鸿鹄鸟,比喻志存高远的贤能之士。
4. 日已都:每天都更加美好。
5. 六翮:指鸿鹄翅膀上的羽毛,这里代指翅膀,表示飞翔能力增强。
6. 逍遥游:出自《庄子·逍遥游》,形容自由自在的生活。
7. 一息视八荒:形容目光所及之处广阔无垠。
8. 稻粱:此处指生活的基本需求。
9. 鹰鹯:两种猛禽,比喻小人或恶势力。
10. 饥啸:因饥饿而发出悲鸣。
11. 鸷声:猛禽的叫声。
12. 嗔馋肠:形容恼怒和嫉妒的情绪。
13. 反噬:指反过来攻击。
14. 矰缴:捕鸟用的工具,此处指防备小人的陷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罗公升(1241-1285)所作的《赠游仁翁》,诗中借用南山之鸿鹄的遭遇,隐喻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情操和品行。开篇描绘了鸿鹄在南山快乐生活的情景,而后笔锋一转,提及鸿鹄遭受饥饿,变声疾呼,继而与鹰鹯竞飞。最后则用鸿鹄的宽容和不计较,提醒人们警惕防范暗箭伤害。全诗寓情于景,意境高远,既有深切的同情又有严肃的警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公元14世纪末,明朝初期,罗公升这位英勇志士,曾参与过红巾军抗击元朝的战斗。后因战局恶化,退隐山林,并开始文学创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个时期,他以表达对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以及对人生哲学的领悟为创作主题,写下了这首《赠游仁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元朝末期和明朝初年的社会动荡时期。当时,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战乱之苦。然而,作者在诗中却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达观态度,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诗人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然而,在这首诗中,罗公升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这首诗是他在退隐期间,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的体现,也是他对民间疾苦的一种深切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