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我有何功劳德行?竟然不用从事农耕和养蚕。身为官员,每年领取丰厚的俸禄,年末还能剩下粮食,想到这些不禁暗自惭愧,整天都无法忘记。

去完善
释义
何功德:有什么功劳德行;曾:竟然;事农桑:从事农业生产;吏禄:官吏的俸禄;三百石:指丰厚的收入;岁晏:年末;私自愧:暗自惭愧。

去完善
赏析
《观刈麦》以朴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农民在盛夏时节辛勤劳作的场景。开篇点明“田家少闲月”,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随后描写五月南风吹拂下小麦成熟的景象,引出农民一家老小齐上阵的忙碌画面。诗人细腻刻画了劳动者的艰辛——即使酷暑难耐、体力耗尽,仍坚持劳作,只为珍惜这漫长的夏日时光。
然而,诗中不仅展现了农民的勤劳,还揭示了他们的困苦。一位怀抱孩子的贫妇形象跃然纸上,她捡拾遗穗的情景令人动容。她的诉说让旁听者心生悲悯,也引发了诗人的深思。结尾处,诗人将目光转向自身,对比自己无需劳作却衣食无忧的生活,内心充满了愧疚与反思。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底层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省,体现了白居易一贯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元和年间,彼时白居易正在地方任职。诗人亲身目睹了农民在夏日麦收时节的辛勤劳作,内心深受触动。当时社会赋税沉重,底层百姓生活困苦,而官员却能安享俸禄。这种鲜明的对比让白居易深感愧疚,于是写下了这首反映民生疾苦、表达自我反思的现实主义诗篇。诗中既有对农人劳作场景的真实刻画,也饱含着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