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韩毅伯五首 其二
情义如投胶,去意如激矢。
险阻要备尝,山川饯行李。
霜雪衣裘单,灯前话儿女。
下堂辞亲去,上堂拜亲喜。
燕颔能飞扬,何必毛锥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情感如同黏合剂,离别却像射出的箭。
经历艰难险阻,领略山水风景。
在寒风冰雪中,孤单地穿着裘皮大衣,只有灯光前的家长里短。
走出家门告别亲人,归来时受到亲人的欢迎和祝福。
有展翅飞翔的机会,何须执着于笔尖呢?
去完善
释义
1. "情义如投胶":情义如同黏合在一起的胶水,比喻深厚情谊。
2. "去意如激矢":离开的念头如同被激发的箭矢,比喻坚决离去的决心。
3. "险阻要备尝":面对艰难险阻需要一一经历,形容旅途中的辛苦。
4. "山川饯行李":山山水水送行,指在旅途中不断告别。
5. "霜雪衣裘单":在寒冷的天气中,衣着单薄。
6. "灯前话儿女":晚上在灯前和家人谈论日常琐事。
7. "下堂辞亲去":走出厅堂向亲人告别离去。
8. "上堂拜亲喜":回到厅堂受到亲人的欢迎和喜悦。
9. "燕颔能飞扬":借用成语"燕颔虎颈"表示英勇豪杰的形象,这里意为能大展宏图的人。
10. "何必毛锥子":借指写作之事,暗含即使不做文人也能有所作为之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祝愿之情。诗人以“情义如投胶,去意如激矢”起笔,形象地描绘了深厚的友情以及决心离去的坚定态度。接下来的诗句,“险阻要备尝,山川饯行李”则暗示了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表达出诗人为朋友送行的心情。
紧接着的“霜雪衣裘单,灯前话儿女。下堂辞亲去,上堂拜亲喜。”描述了离别的场景:在寒冷的冬天,告别家人和朋友,踏上征途。最后两句“燕颔能飞扬,何必毛锥子。”则是对朋友的鼓励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出诗人相信朋友一定能克服困难,实现抱负的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炎的这首《答韩毅伯五首 其二》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已不可考。然而,从诗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时的王炎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家国之悲、百姓之苦深深地触动着他的内心。
在南宋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北方金国的侵略使得国家岌岌可危。王炎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和对于民生疾苦的忧虑。
在王炎的个人经历方面,他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关爱,他选择辞官回乡,致力于教育和文学创作。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表达了他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