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怀十六首·其十五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忆起那些青春年少的岁月,每逢明月高悬的夜晚,只可惜借酒浇愁的苦涩始终无法消散。
去完善
释义
三五年时:指青春年少之时;三五月:即十五月圆之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种深沉的相思与哀愁。开篇通过“花下吹箫”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同时引出对遥远记忆的追溯。“银汉”与“红墙”形成对比,暗示现实与理想的隔阂。第二句则将时间拉回到当下,星辰依旧,但心境已然不同,“为谁风露立中宵”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第三句运用“抽残茧”和“剥后蕉”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因思念而耗尽心力、伤痕累累的状态。这种情感上的挣扎让人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结尾处点明时间背景——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以及无数次月圆之夜的惆怅,最终归结于“杯酒不曾消”,突出了诗人试图借酒忘忧却始终未能释怀的复杂情绪。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古典诗词的含蓄隽永,又充满真挚的情感力量,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彼时黄景仁正当青年,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内心充满孤独与惆怅。此诗为《绮怀十六首》中的第十五首,整组诗皆以“情”为主题,追忆往昔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在这一首中,诗人通过描绘静夜星空下的幽思,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以及无法释怀的深情。那吹箫花下的场景、遥不可及的红墙银汉,都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和哀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