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 罗隐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但科举考试屡次不中,一生仕途不顺。他曾在唐末战乱时期,多次投笔从戎,为地方官员出谋划策,参与平...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围墙外的清新树荫与药圃相接,早晨的微风在翠竹之间穿梭。子猷离世后,知音已经稀少,竹子虽然经过风霜,依然傲然挺立,坚韧不屈。
去完善
释义
《竹》这首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子猷(即王徽之),是东晋的一位名士。他以善于欣赏音乐、诗歌和书法而闻名。“子猷死后知音少”意指自从子猷去世之后,世间懂得欣赏竹子的人越来越少了。粉节霜筠是指竹子的颜色和质感。
去完善
赏析
《竹》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和特性,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赞美。首句“篱外清阴接药阑”描绘了竹子在篱笆外的清凉阴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接着的“晓风交戛碧琅玕”则展现了竹子在晨风中摇曳的姿态,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诗人提到“子猷死后知音少”,以魏晋时期名士王子猷为典,感叹像子猷那样懂得欣赏竹子之美的人已经很少了,表现了诗人对知己的渴望。最后一句“粉节霜筠谩岁寒”,诗人以粉节霜筠来形容竹子坚韧的品质,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持翠绿的颜色,象征了诗人在世俗纷扰中仍能保持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高尚品质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这首诗是晚唐诗人罗隐所作。据历史记载,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的唐朝末期。罗隐的一生可谓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才华横溢,但多次科举落第,导致心灰意冷,流寓各地。在这段时间里,他观察了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因名利地位而变得虚伪的人们,这使得他对世事有了深刻的见解。 在唐朝末期,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文人墨客们的处境也十分艰难。尽管他们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但他们却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压力,为了名利地位而阿谀奉承、攀附权贵。罗隐在这种环境中深感痛苦和无奈,他以竹子为象征,表达了对这些虚伪行为的谴责和对真正品行的赞美。 在《竹》这首诗中,罗隐通过描绘竹子的品质,如坚韧不拔、清高独立,来比喻那些有道德节操的人。同时,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人心的险恶。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罗隐的文学才华,也反映出他在那个动乱时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