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暮春郊园雨霁

标题包含
暮春郊园雨霁
郊园春已暮,霁色射疏篱。 地静苔过竹,沙清树入池。 野人来尽日,山鸟话多时。 偶傍松窗立,微风动七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湘(959年-1032年),字叔灵,祖籍南阳,北宋著名文人。 赵湘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进士及第,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尚书都官员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日郊外的园林已近黄昏,雨后初晴的光线透过稀疏的篱笆。 四周宁静,地面的青苔铺满竹林,河沙清澈,树木映入水池。 乡野村人在此消磨整日,山中鸟儿在耳边聊个不停。 偶尔靠近松木窗户站立,微风吹动着松树上的细枝。
去完善
释义
1. 郊园:城外的园林。 2. 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3. 霁色:雨后晴朗的天空。 4. 射:投射。 5. 疏篱:稀疏的篱笆。 6. 地静:地方寂静。 7. 苔过竹:青苔蔓延在竹子周围。 8. 沙清:沙滩清澈。 9. 树入池:树木生长在池塘边。 10. 野人:乡野之人,这里指农民。 11. 尽日:整天。 12. 山鸟:栖息在山间的鸟儿。 13. 话多时:长时间聊天。 14. 偶傍松窗立:偶尔靠近松树下的窗户站立。 15. 微风:轻微的风。 16. 动七丝:触动七弦琴的丝弦。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时节雨后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郊园”、“霁色”、“苔”、“竹”、“沙”、“树”、“野人”、“山鸟”以及“微风”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呈现出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在诗歌的开头,作者通过“郊园春已暮”表达了季节已经步入暮春,紧接着用“霁色射疏篱”形象地描述了雨后天晴的美景。第二联“地静苔过竹,沙清树入池”则具体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与清澈,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接下来的第三联中,“野人来尽日,山鸟话多时”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传达出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最后,在“偶傍松窗立,微风动七丝”的诗句里,诗人借微风吹动的松树窗户形象生动地传达了内心的感受,使整首诗更显韵味悠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春郊园雨霁》是北宋诗人赵湘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在一场春雨过后,郊外花园的美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末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这个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许多著名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都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赵湘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时代影响。他的人生经历坎坷,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得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暮春郊园雨霁》中,赵湘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在诗中写到:“雨过绿苔润,日晴红杏芳。”这句诗句描绘了雨后花园的景象,绿叶上挂着雨滴,阳光照射在红花上,显得格外美丽。这种对自然美的敏锐洞察力,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