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六罗汉赞

标题包含
十六罗汉赞
飞锡五天云冉冉,泛杯南海浪悠悠。 一毫头上轻收拾,不是冤家不聚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心月,法号宗泐(1314-1390年),字大圭,号全室,又号释心月。他是明朝初年的著名僧人、诗人和书法家,浙江台州人。 释心月自幼出家为僧,曾师从于元末明初的高僧笑隐大訢禅师,学习佛法和诗文。他天...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飘荡的五天云彩轻轻晃动,杯中倒映的南海海浪缓缓荡漾。 头上的一根头发都要轻轻梳理,如果不是命中注定的冤家便不会相聚。
去完善
释义
1. "飞锡":锡杖,僧人出游时常携带的工具。这里是说高僧游历四方,参访各处寺庙。 2. "五天":佛教中所说的"五浊恶世",即人间的五种苦难时期。这里用来象征广大的世界。 3. "泛杯":指饮酒,形象地描述了禅者在闲适中饮酒的情景。 4. "南海":指南海观音,是观音菩萨的象征。 5. "一毫头上":佛教用语,意思是微不足道的差别。这里形容对佛理的理解非常浅显。 6. "冤家":在这里指有共同信仰或志趣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十六罗汉赞”,作者是五代时期的禅宗僧人释心月。诗中描述了五台山上僧人的弘法行为,表达了他们参禅论道的豁达胸怀,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揭示出禅宗精神的要义。 首联“飞锡五天云冉冉,泛杯南海浪悠悠”,通过描绘僧人在五台山上修行、传法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在佛法修行中的坚定信念与超脱精神。同时,这两句还寓含着禅宗追求顿悟、直指人心的修行理念。其中,“飞锡”是指高僧手持锡杖出行,象征着他们的游方传道;而“五天”则借指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禅宗祖庭所在地。 颔联“一毫头上轻收拾,不是冤家不聚头”,则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调侃,表达了禅宗超越世俗观念、顺应自然的达观态度。其中,“一毫头上”指的是僧人的剃度,意味着看破红尘、出家为僧;而“冤家”并非指仇敌,而是亲近之人,暗示了禅宗讲求心心相印、同修共进的师徒关系。 总之,这首《十六罗汉赞》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勾勒出僧人们的弘法场景,传递了禅宗倡导的内心解脱、觉悟人生的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六罗汉赞》是南宋时期著名僧人释心月所作的一首赞美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0年至1250年之间,即南宋孝宗、光宗、宁宗和理宗时期。 在当时的南宋社会,佛教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传播,禅宗思想尤为盛行。作为一位禅宗僧人,释心月在此诗中以十六罗汉为象征,表达了他对禅宗精神的高度赞扬和对修行者的期许。 在释心月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游历各地名山古刹,广泛结交文人墨客,致力于弘扬佛法。他曾在杭州的天竺寺担任住持,后又被任命为径山寺的主持,展现了其出众的佛学修养和领导才能。在他的影响下,禅宗在杭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南宋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因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们普遍感到生活的压抑和苦闷。在这种情况下,禅宗作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超脱世俗的精神寄托,自然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释心月的这首《十六罗汉赞》正是表达了这种向往和平、追求解脱的时代呼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