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灵澈上人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僧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乐趣。他们的心灵不受世俗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你看那清澈的池水,它虽然并不说话,却清晰地映照着周围的花草树木,这也是一种对春天的美好感受和体验。
去完善
释义
【灵澈上人】唐代高僧。
【吕温】字和叔,河中(今山西永济)人。
去完善
赏析
《戏赠灵澈上人》这首诗歌描绘了僧人灵澈大师在春天的场景中仍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诗中的“自是禅心无滞境”一句表明,尽管春天带来了生机盎然的景象,但灵澈大师的心境依然如平静的池水一般不受外界影响。这正是佛教禅宗所倡导的心无所住的境界。同时,诗人以池水接纳花枝倒影为喻,暗示了灵澈大师在面对美好春光时的洒脱与超脱,展现了诗人对这位禅师的高尚品格和修行境界的高度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戏赠灵澈上人》这首古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此时正是唐代中期,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吕温,才华横溢,曾入朝为官,但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内心苦闷。这一时期,他与诗僧灵澈结为好友,共论佛道,一同游历山水,交流心得。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吕温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才情出众,深受皇帝赏识。然而,他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屡次因直言进谏而触怒权贵,最后被贬为道州刺史。在政治失意的岁月里,吕温将精力转向诗歌和佛学的研究,寻求心灵的慰藉。
与此同时,唐代中期的社会风气崇尚佛教,许多文人墨客都与僧侣有着深厚的友谊。吕温与灵澈上人的结识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展开的。他们共同探讨佛法奥义,相互激励,逐渐成为了知己好友。这首诗便是他们交往中的一个缩影。
在这首诗中,吕温以戏谑的口吻表达了对灵澈上人超然物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透露了自己对世事纷扰的无奈和对心灵解脱的渴望。这正是唐代中期知识分子在面对人生困厄时所表现出的超脱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