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酌雨
更无半点海棠飞,一听黄鶑雨里啼。
啼得碧坛红药破,淡烟芳草满长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并没有半朵海棠花飘飞,只听得黄莺在雨中鸣叫。
它的啼声让绿色的草地和红色的花朵更显生动,长长的堤坝上满是淡淡的烟雾和芬芳的芳草。
去完善
释义
1. "春宵酌雨":诗题。春宵,春天的夜晚;酌雨,欣赏春雨的景象。
2. "更无半点海棠飞":没有看到一片海棠花瓣飘飞在空中。更,连词,表示更不用说;无,副词,表示否定;半点,数量词,少量、一点。
3. "一听黄莺雨里啼":只听到黄莺在雨中鸣叫。听,动词,指听到;黄莺,鸟名,叫声婉转悠扬;雨里,形容黄莺在雨中。
4. "啼得碧坛红药破":鸣叫使得碧绿的园坛和红色的花儿竞相开放。啼,动词,指鸟叫;碧坛,指绿色的园坛;红药,红色的芍药花;破,动词,指打破原有的景象,这里比喻花儿竞相开放。
5. "淡烟芳草满长堤":烟雨弥漫在长长的堤岸上,弥漫着浓郁的草香。淡烟,指轻雾;芳草,指各种花草植物;满,动词,充满;长堤,长长的堤岸。
去完善
赏析
《春宵酌雨》这首诗歌以春雨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慨。诗句“更无半点海棠飞,一听黄莺雨里啼”描绘了春雨绵绵、花朵飘落的景象,同时通过黄莺的叫声传达了春天的活力。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绘出雨中黄莺在绿草丛中欢快鸣叫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的诗句“啼得碧坛红药破,淡烟芳草满长堤”则将视线转向了远处的景致。诗人通过对碧坛红药的描述,表达了对鲜艳花朵的喜爱之情。同时,这句诗也传达出了雨水滋润下的花草更加茂盛、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淡烟芳草满长堤”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让人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宵酌雨》是南宋著名道教学者、诗人白玉蟾所作的一首描绘春雨景象的诗。此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发之际。
白玉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他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歌赋,尤其在道教诗歌方面颇有建树。然而,命运多舛,白玉蟾在成年后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波折,如科举落榜、亲人离世等。这些遭遇使他深感世事无常,遂决定出家修道,追求心灵的慰藉。
在此诗创作的年代,南宋政权风雨飘摇,北方金国的入侵使得国家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与此同时,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知识分子普遍感到焦虑和彷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白玉蟾选择了隐居山林、修炼成仙的道路,以逃避现实的纷扰。
《春宵酌雨》正是白玉蟾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春雨滋润大地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身处乱世而渴望宁静生活的无奈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