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舟次
扁舟烟重冷渔蓑,两岸人家浸小河。
芳草自生春自老,落花随雨晚风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渔船在烟雨朦胧中显得冷清,两岸的人家仿佛浸泡在小河中。
春天的芳草自然生长,春天也自然老去,花瓣随着春雨落下,夜晚的风声更为强烈。
去完善
释义
1. 苕溪:水名,即今浙江省湖州市南的苕溪水,为西湖水源之一。
2. 舟次:停船的地方,这里指诗人乘船游苕溪时停靠的地方。
3. 扁舟:小船。
4. 烟重:烟雾浓重的意思。
5. 渔蓑:渔人的蓑衣,这里代指渔夫。
6. 浸小河:河水浸过小河边的房子。
7. 芳草:泛指春天的花草。
8. 自生:自己生长。
9. 春自老:春天自然而然地老去。
10. 落花:凋谢的花朵。
11. 随雨:随着雨水飘落。
12. 晚风:傍晚的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在苕溪岸边所见之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首句中的“扁舟烟重”表达了舟行于烟波浩渺之中的画面,“冷渔蓑”则传达了渔夫的孤独与宁静。接下来的“两岸人家浸小河”点明了地点环境,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
第二联“芳草自生春自老”表达了自然的生命轮回,突显出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而“落花随雨晚风多”则通过描绘落英缤纷的景象进一步凸显了这种无常感,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整首诗既有对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思考,表现出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苕溪舟次》是宋代诗人释斯植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5年前后,正值南宋初期。在这个时期,北宋灭亡,金人南下,南宋偏安江南一隅。
诗人释斯植在年轻时曾游学京师,后回到家乡临安(今浙江杭州)。此时,他已过中年,经历了世事沧桑,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他的诗歌创作多以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人生哲理为主题,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
在创作《苕溪舟次》时,释斯植正身处苕溪沿岸,乘坐舟船沿途观赏山水风光。他看到两岸的村落、稻田和远处的山峰,心中涌起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在诗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苕溪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