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辽作十四首 其一
自昔和戎便,于今出使光。
胡星宵不见,汉节岁相望。
州邑三餐返,沟封一苇航。
太平无险固,道德是金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与外族和平共处就是上策,如今派出的使者也颇受尊敬。
夜幕降临,胡地的星星消失无踪,而汉朝的使者一年一度带着使命远望。
他们在城市间往返,像一苇杭之的小舟在湖泊中畅行无阻。
天下太平安然无恙,靠的是道德的力量如铜墙铁壁一般坚固。
去完善
释义
1. 和戎:指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实行和平共处政策。这里借指宋辽友好交往。
2. 胡星:古人称彗星为胡星,此处指彗星。
3. 宵不见:夜晚看不到,形容时间流逝。
4. 汉节:汉代使者所持的符节,象征国家的尊严和权力。这里代指使者身份。
5. 三餐返:意指日常生活无忧,来回方便。
6. 沟封:指长城的烽火台。
7. 一苇航: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原意为小船浮于水面,后来用“一苇杭之”表示容易到达的地方。
8. 金汤:金城汤池,比喻牢固的城池或防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辽地风光,表现出诗人宽阔的视野与丰富的历史知识。开篇两句“自昔和戎便,于今出使光”,通过回顾历史,展示了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在外交方面的卓越才能。接下来,“胡星宵不见,汉节岁相望”,描述了诗人身处异域的心境,以及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四句则描绘了辽地的地理风貌和生活场景,表达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喜爱和尊重。最后,“太平无险固,道德是金汤”,这句诗句既是对辽地生活的总结,也是诗人对道德和文化的推崇。整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令人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使辽作十四首 其一》是北宋诗人刘跂在公元1045年创作的诗歌。这一年是宋仁宗庆历五年,也是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的时期。当时,契丹屡次侵犯边境,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刘跂受朝廷派遣,以使者身份出使辽国,劝谕契丹息兵议和。
在这首诗中,刘跂通过描绘辽国萧瑟荒凉的边陲景象,表达了其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忧虑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盼望和平,结束战争的愿望。诗中虽然寓情于景,但却饱含深情,富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