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柳子厚读书
事贱反多暇,居卑适无虞。
人间不争地,聊此谢畏途。
岂无营营子,熟视付一吁。
廛中亦何有,坐听日月逾。
展卷阅千古,置书忘万殊。
不妨权子母,亦复商有无。
平生仅识字,乃与忧患俱。
持此游学海,层台渐积苏。
年来但遮眼,颇觉心恬愉。
囊钱足自饱,肯怖驺朱儒。
起卧一榻间,兀如橛株拘。
凉风北窗下,不减愚溪愚。
谁能三万卷,悬头苦劬劬。
小极正当寐,睡魔不须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事情琐碎反倒有了更多空闲,地位卑微却正好无忧无虑。
在这人间不被争抢的地方,姑且借此躲避险恶的路途。
谁说没有那些忙忙碌碌的人呢?只是他们熟视无睹,我只好无奈地叹息。
租住的屋子里面又有什么呢?坐着静静听任岁月流逝。
打开书本阅读千古历史,放下书卷忘记万千忧虑。
不妨以书本为对象,探讨一下它们的价值所在。
我平生不求富贵,却要与生活中的忧患共存。
拿着这些书去求学,学识如同高台渐渐积累。
近年来读书只是遮盖眼睛,心里感到相当恬静愉悦。
钱包里足够的钱能让我自给自足,我才不怕那些权贵们。
起床睡觉都在这小小床榻之间,就像木头一样不受拘束。
在北窗下享受凉爽的风,这里丝毫不逊色于愚溪的幽静。
谁能够读破三万卷书呢?悬挂在头顶的苦读。
小憩一下正适合入睡,不需要驱赶瞌睡虫。
去完善
释义
《和柳子厚读书》是一首描绘作者在陋室读书心境的诗歌。以下是对其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事贱反多暇": 意指地位低微反而有更多闲暇时间。"事贱"表示从事的工作不重要,"多暇"则表示有较多空闲时间。
2. "居卑适无虞": 意指居住在简陋的地方正适合没有忧虑的生活。"居卑"表示居住的地点简陋,"无虞"是没有担忧的意思。
3. "人间不争地": 指人世间与世无争的地方。"不争地"是指远离纷争的地方。
4. "熟视付一吁": 意指对那些为琐事忙碌的人,我只会轻轻叹息一声。"熟视"是熟悉的意思,"付一吁"是指发出一声叹息。
5. "廛中亦何有": 意指我的住所里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廛"是古代城市平民的住宅。
6. "展卷阅千古": 展开书卷阅读千年的历史。"展卷"是指打开书卷,"阅千古"是阅览千年历史的缩略说法。
7. "置书忘万殊": 放下书卷忘却万千烦恼。"置书"是指放下书卷,"忘万殊"是指忘记各种纷繁的事务。
8. "不妨权子母": 意指不妨暂且关注学问上的技巧和方法。"权子母"是古代货币的一种名称,这里用来比喻学问的技巧和方法。
9. "平生仅识字": 我这一生只识得文字。"识字"是指认识文字,这里用来表示自己懂得的知识有限。
10. "乃与忧患俱": 意为知识却伴随着忧患。"忧患俱"是指知识和忧患一同存在。
11. "起卧一榻间": 起身躺下都在一张床上。"一榻间"是指在一个床上。
12. "凉风北窗下": 在北窗下吹来的凉风中。"北窗下"是指房屋北面的窗户下面。
13. "谁贴三万卷": 谁会悬着三万卷书籍苦读。"三万卷"是用来形容书籍之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程俱在和柳子厚的诗书交流中对读书生活的描绘和理解。诗的开头以“事贱”和“居卑”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在这不利的处境中的超脱态度。他以无争之地为心境的寄托,对于世间的纷扰,只是付之一吁。诗人通过读书达到一种心灵宁静的状态,他翻阅古籍、通晓人生百态,全然沉浸在了书的世界之中。然而,这并不是全然摒弃现世纷争的表现,因为诗人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生平仅识字,乃与忧患俱”。因此,他在勤学不倦的同时,保持了内心的恬愉,使自己在纷扰的世事中找到一份安宁和满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柳子厚读书》是北宋著名文人程俱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在这期间,程俱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朝野的重视,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等官职,负责图书整理和校对工作。然而,他也曾因为直言进谏而遭贬谪,这也使得他对柳子厚的遭遇产生了共鸣。
当时,北宋正处于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朝政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身为文人的程俱,面对这种政治纷争,始终保持独立的政治立场和批判精神。他一方面积极参与朝政,另一方面则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阅读柳子厚的《读书》一诗时,程俱深感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自己相似。于是,他以唱和的形式创作了这首《和柳子厚读书》,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关注。这首诗通过对古人读书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