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听暮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鴈,海门斜去两三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城的号角声悠扬回荡在浩渺的水面上,乐曲引人入胜,伴着那长长的哀愁思绪。突然,傍晚的天空中惊起了沙地上的大雁,它们朝着海门的斜方向飞去了两三行。
去完善
释义
江城:即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一带。
曲引:乐曲。这里指号角声引出其他边地的悲凉音乐。
边声:边境的声音,这里主要指号角声等战争之声。
怨思:怨恨哀愁之情。
惊起:受惊吓而飞起。
暮天:傍晚的天空。
沙上雁:在沙滩上飞翔的雁群。
海门:海口边的门户,这里借指江海交汇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听到暮角(傍晚时的号角)的情景。诗人通过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捕捉到了周围环境的形象和声音,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水乡晚景图。
首句“江城吹角水茫茫”中,“江城”点明了地点,而“水茫茫”则展现了宽阔的水域景象。从“江城”到“水茫茫”,诗人用有限的文字勾勒出了广袤无垠的水乡风光。接下来,“曲引边声怨思长”,描述了暮角的声音特点:它如同乐曲一般婉转悠扬,同时带着一种哀怨的情感。
在第三句“惊起暮天沙上雁”中,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暮天为背景,描绘出沙上雁被暮角声惊醒的动态画面。末句“海门斜去两三行”则以海门(海上的门,指港口)为背景,呈现了雁群在天际排成队列飞行的场景。这一动一静的画面相互辉映,使整首诗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总体而言,这首《润州听暮角》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水乡景色与暮角声的深刻感受。同时,通过对暮角声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自然的哲思和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润州听暮角》,是唐代诗人李涉所著。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在这个时期,李涉因官场失意而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的一生都充满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和诗人的才情。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由盛唐到中唐的过渡阶段,政治上,宦官权力逐渐扩大,朝政混乱;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文化上,崇尚隐逸、蔑视权贵的风气弥漫,文人墨客纷纷向往归隐田园。这种时代背景下,李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用诗歌描绘出了一幅暮角苍凉的画卷。
在《润州听暮角》这首诗中,李涉以暮角之声为引子,表达了他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以“杨柳青青江畔垂”的景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又以“江山如故人已非”的感叹传达了岁月流转、物是人非的悲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涉身处困境却仍能坚持信念、热爱生活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