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三国演义》中的这个故事叫做“火烧赤壁”。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成为最大的军阀。他决心南下,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全国。然而,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的进攻。
故事讲述了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谋士周瑜,共同策划了火烧曹操的战船的策略。由于当时正值冬季,南方士兵不习惯寒冷天气,许多人患上流感等疾病。这给了刘备和孙权一个机会。他们利用东南风吹来的时机,让黄盖率领10艘火船,每艘船上装满易燃物,并用帆罩住,点火后驶向曹操的船只。曹操的士兵们以为是敌人投降,没有防备。结果,火势迅速蔓延,曹操的船只几乎全部被烧毁。此外,还烧死了许多士兵和马匹。
曹操损失惨重,被迫撤退。他的军队因为饥饿和疾病,一路上损失了大量的人马。最后,曹操留下了部分兵力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则带领剩下的部队返回北方。
这个故事展示了刘备和孙权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采取的勇敢行动。这一战役不仅阻止了曹操的南侵,还使得三国时期的局势变得更加平衡。
去完善
赏析
这一章节主要描述了周瑜、鲁肃和诸葛亮共同合作对抗曹操的过程。在分析了局势后,诸葛亮向孙权建议抵抗曹操,并告知他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需要慎重考虑。曹操向孙权发出威胁性的信件,表示要攻打东吴。在这个过程中,张昭等人认为抵抗曹操的代价太高,建议投降。只有鲁肃和周瑜坚定支持抵抗曹操。
周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表示曹操并非不可战胜。他愿意带领军队进攻曹操,并要求孙权提供必要的支持。孙权对周瑜的看法表示赞同,并拔刀砍向前面的桌子,以此向其他人表明他的决心。
之后,周瑜分析了曹操的实际军事力量,指出他们面临的困难,并表示自己有能力战胜曹操。他得到了五万精兵,与刘备共同进攻曹操。
在战争中,黄盖提出用火攻计策,最终成功地击败了曹操。曹操在混乱中撤退,留下曹仁等人防守。最终,周瑜和刘备的水陆部队成功追击曹操,使他损失惨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赤壁之战》是宋代诗人司马光的一首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司马光经历了他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后又因直言敢谏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后来又官复原职。这一期间,他不仅亲身经历了北宋的政治风云,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司马光写下了这首《赤壁之战》。诗中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感悟。在这首诗中,司马光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战争和历史,揭示了战争背后的政治、文化和道德因素,以此表达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