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宝公赞

标题包含
宝公赞
剪刀拂尺,高挂金锡。 卖狗悬羊,多虚少实。 掉发武帝赶达磨过江,五叶一花,从此狼藉。 稽首十二面观音,正面有谁识得,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度,俗名李普度,字广济,号普度,法号释普度。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禅宗高僧,出生于1865年,祖籍福建莆田。 释普度自幼聪颖过人,对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14岁时出家为僧,先后拜在福州鼓山涌泉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挥动剪刀和尺子,高高挂起金色大刀。 卖狗肉挂羊头,虚夸不实。 摇落皇帝赶达摩大师渡江,繁衍生息,从此世事纷繁。 向十二面观音菩萨鞠躬,哪一面才是她的真面目,惊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剪刀:指僧人用的剃度刀,这里用来象征佛教的剃度仪式。 2. 拂尺:一种法器,僧众用它来击打自己身体以示悔过或警策修行。 3. 高挂金锡:金锡是僧人的禅杖,这里表示宝公把自己的禅杖高高挂起,寓意不再参与尘世纷争。 4. 卖狗悬羊:意思是以次充好,比喻言行不一,即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行为不端。 5. 虚:虚假;实:真实。 6. 武帝:指的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他曾派遣大臣西天竺僧慧达磨渡过长江。这里的“掉发”可理解为代指皇帝派遣使者之意。 7. 达磨:禅宗的创始人达摩祖师,他与梁武帝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8. 五叶一花:禅宗发展出五个宗派,代表禅宗繁荣发展。 9. 狼藉:形容混乱不堪的样子。 10. 十二面观音:一个具有十二种不同形象和姿态的观音,象征着观音菩萨能应化千百亿身,救渡众生。 11. 正面:指真实的形象。 12. 有谁识得:表达出了无人能够真正理解观音菩萨的真面目。 13. 㘞(huò):象声词,表示惊叹或者警惕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展现出一幅佛教禅宗的画卷。“剪刀拂尺”象征着禅宗的教诲,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来传达智慧。“高挂金锡”则意味着禅宗强调的自我修行与超越世俗的价值观念。 “卖狗悬羊,多虚少实”描绘了世间人们追求名利,虚妄不实的生活态度,而与此相对的是,那些真正的觉悟者,他们抛却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达摩祖师为喻,表现了他对于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掉发武帝赶达磨过江”形象地描绘出禅宗传承的过程,同时也暗示了禅宗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 “五叶一花,从此狼藉”则揭示了禅宗分派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禅宗曾遭受磨难,但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与精神。 最后,“稽首十二面观音,正面有谁识得”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精神的崇敬,同时也表现出禅宗教诲的神秘与深奥。诗人以“正面有谁识得”发问,引发人们对禅宗真谛的深入思考。 整首诗将禅宗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寓意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宝公赞》是唐代诗人释普度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即唐朝中期,位于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712-756)。在这段时间里,唐朝国力逐渐衰落,边疆不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诗人释普度的人生际遇方面,他是一位佛教僧人,对佛法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修养。他在唐朝中期广泛游历,与各阶层人士交流,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他的诗歌作品以表达禅宗哲学和揭示人生真理为主,这首《宝公赞》便是其中之一。 在时代背景方面,唐朝中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时期,但也是矛盾重重的时期。一方面,唐朝对外扩张,疆域扩大,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人们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释普度作为一位佛教僧人,他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人生真理的探索。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