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徐永之秋兴
谁谓四时秋最愁,胡床谈咏晋风流。
山川长在英雄老,草木无边天地秋。
惊眼一行渔唱晚,斜阳万里客凭楼。
茫茫远水涵空碧,兴入芦花第几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说四季中只有秋天最使人感到忧愁?我们不妨在交椅上畅谈东晋的风流人物。然而岁月匆匆,英雄已经老去,而大地依然草木茂盛,一片秋天的景象。黄昏时分,一行渔船映入我们的眼帘,夕阳西下,游子们倚靠在楼阁上。远方是一片苍茫的水域,融入那宽阔的天空之中,面对眼前的美景,我们的兴致油然而生,不知此刻我们正站在哪片芦苇丛生的水域呢?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依原诗的韵律和题材进行唱和。
2. 徐永之:徐永之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代表某一类人物,并非特指某个具体的人。
3. 秋兴:秋天的景象或者情感抒发。
4.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马扎,便于携带。
5. 谈咏:谈论诗歌创作。
6. 晋风流:指东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和精神风貌。
7. 英雄老:指英雄人物年老不再具有当年风采。
8. 一行:一条船上的。
9. 惊眼:令人惊讶的景象。
10. 斜阳:夕阳。
11. 客凭楼:客人在楼上倚靠栏杆。
12. 茫茫远水:辽阔的江面。
13. 涵空碧:形容天空倒映在水中,形成一片碧色。
14. 兴入芦花:意指诗人兴致高涨地观赏芦花。
15. 第几洲:形容芦苇丛生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次韵徐永之秋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慨。首联作者以反问的方式表达出并不认为秋天是最忧愁的季节,而是借此时机与朋友们坐在胡床上谈论古人风流之事。颔联则以"山川长在英雄老,草木无边天地秋"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颈联则描绘了黄昏时分渔民歌唱的情景和夕阳西下时旅客登高望远的画面。尾联则以"茫茫远水涵空碧,兴入芦花第几洲"展现了辽阔的水面和远方的芦花,使诗歌充满了深远而广阔的气韵。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深深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徐永之秋兴》是南宋诗人于石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据学者考证,这首诗大致创作于公元1175年左右,正值宋金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南宋政治腐败、军事衰弱,人民生活困苦,而北方的金国却日益强大,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此时,诗人于石正寓居浙江台州,他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诗中的“徐永”。徐永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与于石一起交流诗词歌赋,共同探讨社会现实。这首诗便是于石在秋季时,应和徐永的诗兴而创作的。
在这首诗中,于石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他们对南宋社会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提到了秋天的肃杀之气、落叶飘零的景象,这些元素都象征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艰辛。然而,诗人在最后一句仍然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表现了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