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湘累
莫讶灵均苦费词,骚章炳炳日星垂。
身虽楚泽有遗恨,名与湘流无尽期。
一笑底关渔父事,此心惟有洛阳知。
是非付与群鸥判,不上先生吊古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莫要惊讶于屈原在《离骚》中如此费力地用词,那灿烂的篇章就像太阳和星星一样照耀着世间。尽管他的身体已经消失在楚国的湖泊之中,但他的名字却如同湘江的水流一样永无止境地流传下来。一笑置之那有关渔父的事情,只有洛阳的人们才能理解他这颗诚挚的心。至于那些是与非,就交给群鸥来判断吧,他并不需要借助这首吊古的诗来表达什么。
去完善
释义
1. 莫讶灵均苦费词:“莫讶”意为不要惊讶;“灵均”指的是屈原的字;“苦费词”指屈原在《离骚》等诗篇中苦苦寻求表达。
2. 骚章炳炳日星垂:“骚章”指屈原的诗篇;“炳炳”意为灿烂夺目;“日星垂”比喻光辉照耀天地。
3. 身虽楚泽有遗恨:“楚泽”代指楚国,这里可以理解为屈原投江的地方;“遗恨”指诗人遗憾未能救国的痛苦心情。
4. 名与湘流无尽期:“湘流”指的是湘江,屈原在此投江而亡;“无尽期”表示屈原的名字将与湘江一起长存。
5. 一笑底关渔父事:“底关”是浙江方言,相当于现在的“到底”;“渔父”指的是《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象征着超脱世俗的观点。
6. 此心惟有洛阳知:“洛阳”指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崇宁”时期,史弥宁曾在这一时期被任命为洛阳通判;“此心惟有洛阳知”表示只有那时的人理解诗人的心思。
7. 是非付与群鸥判:“是非”指诗人的遭遇;“群鸥”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能够理解诗人心境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吊湘累》这首诗以屈原的作品为参照,表达了对诗人的敬仰之情。首联通过对比屈原的才情与日月星辰的光辉,突显其作品之独特和璀璨。颔联用"楚泽遗恨"与"湘流无尽期"相对照,传达了即使身世未卜,但其声名却能流传千古的愿景。颈联中的"洛阳知"一词则意指那些能真正了解诗人内心的人,而那些不能理解的人就如同鸥鸟一般,对此诗人抱以一笑置之的态度。尾联更是以一种超脱的姿态,将世人对诗人的评价抛诸脑后,只将其寄托在吊古咏史之中。全诗情感深沉而坚定,显示出作者对诗人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吊湘累》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史弥宁所创作的。这首诗作于宋宁宗时期(1194-1224年),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北方金国的威胁日益严重,而内部政治斗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深感国家命运堪忧,个人抱负难以实现,因而创作了这首寄托忧国忧民之情的诗。
史弥宁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意,未能获得官职。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不满,进而将目光转向了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史弥宁以湘累(指屈原)的遭遇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贤能之士的怀念。他认为,只有在政治清明、人才济济的时代,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然而,现实却让他看到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才的凋零,这使得他感到无比的痛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