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
江乡春值闰,二月似深冬。
雪湿妨挑菜,雷寒未起龙。
鸡虫闲得失,蛮触小交攻。
稍觉云天霁,西山上翠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乡:乡村;农村。
2. 春值闰:指春天正值农历润月。闰月是指阴历中的一种现象,一年约365天,而地球公转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样每隔四年的立春就在当年添加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
3. 雪湿妨挑菜:意指下雪湿润的天气妨碍了到野外挑野菜。
4. 雷寒未起龙:古代有惊蛰起龙的说法,寓意春雷响动时,沉睡的龙苏醒过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这里的“雷寒”则说明了气温较低,春天的脚步还未真正到来。
5. 鸡虫闲得失:此处借用唐代杜甫《缚鸡行》中的诗句“鸡虫得失无了时”,原意是说一只鸡和一只虫的得失之争永无止境。这里用来形容无谓的琐事。
6. 蛮触小交攻:意指两种势力小的争斗,就像《庄子·外物》里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样短视无知。此处的“蛮触”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小国鄢、且两国因一条水沟而争斗的故事。
7. 西山:西山又称巫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西南方向。
8. 翠峰:绿色的山峰。
去完善
赏析
《二月二日》刘摰的这首诗词以江乡春天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古代民间生活的一幅生动画面。诗人通过对季节、气候、动植物以及自然景观的描绘,形象地描绘了农历二月的特征,以及对春天即将来到的美好期待。
首联“江乡春值闰,二月似深冬”点明了时间是农历闰年的二月,天气依旧寒冷。颔联“雪湿妨挑菜,雷寒未起龙”描述了春雨湿润和气温低下的状况,虽然还没有春雷惊起龙蛇的迹象,但大自然已经开始蠢蠢欲动。颈联“鸡虫闲得失,蛮触小交攻”则以鸡虫、蛮触比喻人间的琐事纷争,突显了诗人置身事外的豁达态度。
而尾联“稍觉云天霁,西山上翠峰”则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美好景色的期望:虽然眼前的天气依然恶劣,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阳光会驱散乌云,西山上的翠绿山峰将会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月二日》是南宋诗人刘摰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9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距离靖康之耻(1127年)已经过去40多年,金国对南宋的侵略战争仍在持续。
在这一年里,刘摰的生活并不平静。他在战乱中成长,见证了南宋王朝的衰弱和民众的苦难。这些人生经历让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忧虑。然而,他并未被现实所击垮,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在这一时期,南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严重。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百姓生活困苦。诗人刘摰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感受到了沉重的责任。他用诗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自己愿为国家复兴而努力的决心。
在这首《二月二日》中,刘摰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度过艰难岁月、迎来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他以春天为背景,将国家比作花朵,象征国家在风雨中的坚韧与顽强。这首诗歌不仅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