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无为山十生观音赞

标题包含
无为山十生观音赞
死生二法,了无实相。 世骇异之,堕颠倒想。 公独不然,十生一念。 化缘之迹,皆可考验。 一切声音,当以眼听。 俱不相参,以本寂静。 要如菩萨,色相对现。 何以必之,我有大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德洪(1071-1128),俗姓陈,字觉范,自号寂照居士,又号十方。北宋时期著名诗僧、书画家。 释德洪出生于浙江余杭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死生二法:指生死轮回的两种法则,即出生和死亡。 2. 了无实相:指对生死的真实面貌并无实质性认识。 3. 世骇异之:指世人对此观念感到惊讶和疑惑。 4. 堕颠倒想:指陷入错误的思考方式中。 5. 十生一念:观音菩萨的信仰,认为在十个不同的生命阶段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意念存在。 6. 化缘之迹:指观音在民间传说中以各种化身行布施之事的痕迹。 7. 可考验:可以验证其真实性。 8. 当以眼听:用眼睛去感受和理解音乐。 9. 俱不相参:所有事物都不应该混杂在一起理解。 10. 本寂静:指事物的本质是宁静的。 11. 要如菩萨:指要以菩萨为榜样。 12. 色相对现:指从表面现象看问题。 13. 何以必之: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看待呢? 14. 我有大愿:我有伟大的愿望,即对观音菩萨的信仰。
去完善
赏析
《无为山十生观音赞》是释德洪为其禅院中的一尊名为“十生观音”的佛像所写的一篇赞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主要描述了自己对生死、菩萨化身以及愿望的理解与感慨。 首先,诗人提到了关于生死的看法:在佛教教义中,生死被视为一种表象,并无实质上的存在。但世人往往对此感到惊骇和迷惑,坠入错误的观念之中。然而,这位诗人却独具慧眼,他看透了生死的本质,领悟到十生一念的道理。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于佛家化缘之迹的认可。他认为这一切都可以接受考验,体现了禅宗修行者追求真理的精神。随后,诗人用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了“一切声音,当以眼听”的景象,即通过内心的宁静,观察并理解世间万物。这种心境使得所有的感官体验都不互相干扰,心灵回归平静。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探讨了像观音菩萨这样的佛陀显现在众生之中的意义。他强调,菩萨的出现如同颜色之间的关系一样紧密相连。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色彩关系作为比喻,生动地展现了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显现的各种化身。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宏愿:他希望像菩萨那样,关注并帮助一切众生。这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宗教情怀和悲悯之心,也是对十生观音美好祝愿的体现。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命、信仰和慈悲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无为山十生观音赞》是宋代著名僧人、诗人文豪释德洪所创作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4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宋朝北方疆土被金国占领,朝廷南迁至临安府,形成了政治、文化重心南移的历史现象。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德洪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早年出家为僧,游历四方名山大川,拜访过许多禅宗高僧,对佛教教义有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社会变革,对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也受到了当时儒家士大夫的影响,对于社会责任和家庭亲情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这首诗的创作还受到了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在这个时期,禅宗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对禅宗的领悟和体验有着很高的热情。释德洪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强调内心的觉悟和真实的体验。同时,当时的文人墨客热衷于山水诗画,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释德洪的这首《无为山十生观音赞》正是他在游历山水过程中,对生命、信仰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与思考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