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滹沱河

标题包含
过滹沱河
钲鼓连天战血红,存亡只寄寸冰中。凭谁剪取鳞鳞碧,画作云台第一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战斗的声音响彻天际,血流成河,生死存亡寄托在一寸冰片之中。谁能剪下一片如鱼鳞般美丽的碧水,将它绘制成云台上的第一件功劳呢?
去完善
释义
1. 钲鼓: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这里指战争。 2. 连天:形容声音非常大,仿佛能连接天际。 3. 战血红:形容战争的残酷,血流成河的景象。 4. 寸冰:这里是指《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故事,鲁国大臣臧文仲听信谗言,杀了与自己有矛盾的公子彭生。后来他后悔了,想求公子彭生回来,于是用冰块保存公子的尸体。这里的“寸冰”象征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个别官员的决策上。 5. 鳞鳞碧:形容河水波光粼粼的样子。 6. 云台:东汉时期的一个著名建筑,当时朝廷在这里举行庆典和表彰功臣。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滹沱河之战的诗歌,作者陈孚以生动的笔触和富有寓意的形象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在诗的开头,“钲鼓连天战血红”一句,通过描绘战场上的钲鼓之声和战火的炽热,表现出战斗的激烈场景。紧接着,“存亡只寄寸冰中”则传达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瞬间,如同薄冰般脆弱,形象地展现了战争中瞬息万变的局面。 随后,诗人巧妙地将视线转移到河面上,想象谁能将滹沱河的波光粼粼剪下,化作一幅云台高功的画图。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胜利的期许以及对英勇善战的将士们的赞美之情。同时,“鳞鳞碧”与“云台第一功”之间的呼应,也显示出诗人对于描绘战功画面的独特艺术手法。 总的来说,陈孚的这首诗通过对战场场景与寓意色彩的精准捕捉,展示出诗人对战局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胜利的热切期盼,堪称一首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滹沱河》是南宋诗人陈孚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陈孚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官员,曾任国子司业,后来因战乱辞官归隐。 在陈孚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南宋末年的战乱时期,金、蒙等民族对南宋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滹沱河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是当时的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带。陈孚在此地停留时,目睹了战争的惨烈景象,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这首诗中,陈孚描绘了滹沱河的磅礴气势和两岸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他用“寒流”、“断桥”、“古戍”等词语来形容滹沱河边的战争氛围,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