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嵊县黄山庵
十载清游得重寻,风门小立契初心。
上盘直与云天近,下瞰不知岩壑深。
浥露黄花平衬地,著霜红叶巧依林。
他年愿结香灯社,竹杖芒鞋数共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十年的漫游探索,我终于找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站在门口,仿佛能感受到当初我在此留下的心愿。此地的风光让我觉得离天空如此之近,往下看去,那些山谷和幽深的洞穴仿佛深不可测。湿润的露水让金黄色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而叶子上的白霜则让红色的树叶更加美艳动人。我希望未来能在这里建立一个供人欣赏美景的地方,大家可以一起穿着轻便的鞋子,拿着竹子做的手杖前来参观。
去完善
释义
1. 题:诗的题目。
2. 嵊县:即今浙江嵊州市。
3. 黄山庵:位于浙江嵊州市的一处寺庙。
4. 十载:十年。
5. 清游:清净的游览。
6. 重寻:再次寻找、拜访。
7. 风门:指寺庙的大门。
8. 小立:短暂站立。
9. 契初心:契合最初的意愿或想法。
10. 上盘:形容地势较高。
11. 直与:简直就像。
12. 云天:天空。
13. 下瞰:向下俯瞰。
14. 岩壑:山岩与山谷。
15. 浥露:被露水湿润。
16. 黄花:黄色的花朵,这里指菊花。
17. 平衬地:平坦地衬托着大地。
18. 著霜:带着寒霜。
19. 红叶:秋天的枫叶。
20. 巧依林:巧妙地依附在树林中。
21. 他年:将来某个时候。
22. 愿结香灯社:希望建立佛事活动的小团体。
23. 竹杖芒鞋:竹子制成的手杖和草鞋,形容简便的出游装备。
24. 数共临:多次共同前往。
去完善
赏析
《题嵊县黄山庵》是南宋诗人李光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李光通过对黄山庵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十年清游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首联“十载清游得重寻,风门小立契初心”,诗人用十年清游的时间跨度来强调这次重访的意义,同时通过“风门小立”这一细节表现出自己始终坚守初心的品质。颔联“上盘直与云天近,下瞰不知岩壑深”,描述了黄山庵地势的高峻,以及站在高处俯瞰时所产生的震撼感。颈联“浥露黄花平衬地,著霜红叶巧依林”,描绘了山间风景的繁茂,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之中。尾联“他年愿结香灯社,竹杖芒鞋数共临”,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与友人一同游历山水,共享美好时光。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嵊县黄山庵》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李光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当时正值南宋政权建立初期,金兵南下,中原大片土地沦陷。在诗人的故乡浙江嵊县,位于黄山脚下的一个庵堂成了诗人寄托忧国忧民之情的场所。
李光于北宋末年登进士第,历任州县官和太学博士等职。南宋建立后,因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排挤,谪居福建、广东等地。这首《题嵊县黄山庵》就是他在被贬期间创作的。
绍兴年间的时代背景复杂,一方面,南宋朝廷在金兵的压力下寻求偏安一隅;另一方面,民间抗金情绪高涨,涌现出一批如岳飞、韩世忠等英勇抗金的名将。然而,南宋政权内部却存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推行投降政策,导致南宋政局动荡不安。李光作为一个正直的士人,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深感忧虑。
在这首诗中,李光通过对黄山庵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他借庵堂的清幽之境,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之情,同时也暗示出对南宋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