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雨霁
阳光隐现塞天昏,一半山容带雨痕。
新水乱侵黄草岸,残烟淡衬绿杨村。
胡收野马休南牧,汉有雄师在北门。
筹国莫矜无战伐,闻看游骑猎秋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逐渐消失在天际,天空显得昏暗不明,半山的景色带着雨滴的痕迹。新的流水胡乱地侵蚀着黄色的草地边缘,残留的烟雾轻描淡写地衬托出绿色的村庄。不要让野生马匹继续向南游荡,汉朝的勇士们已经镇守在北门的关隘。策划国家的战略时不应过分自信,无须发动战争,只需观察那些游动骑兵如何在秋天的边疆打猎即可。

去完善
释义
1. 蓟门:古地名,泛指中国北部地区。
2. 雨霁:雨后初晴。
3. 塞天:边塞的天空。
4. 新水:新涨的河水。
5. 黄草岸:黄色的草地。
6. 残烟:残余的烟雾。
7. 绿杨村:绿树成荫的村庄。
8. 野马:指被放逐的马匹。
9. 南牧:向南放牧。
10. 雄师:英勇的军队。
11. 北门:古代皇宫北面的门,此处代指边疆。
12. 筹国:筹划国家大事。
13. 无战伐:没有战争。
14. 游骑:四处巡逻的骑兵。
15. 猎秋屯:狩猎以准备秋天的粮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蓟门雨后初晴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渴望和平、关注国防的心情。首联写太阳隐现,天空半明半暗,山峦带着雨痕,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颔联描绘新水和残烟的景象,暗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颈联呼唤不要让胡人入侵,强调边关的重要性,尾联则劝诫国家不要因没有战争而自满,应时刻警惕边境的动态。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呼吁人们居安思危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蓟门雨霁》是明代军事家、诗人戚继光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外忧患之际,内有倭寇肆虐,外有蒙古威胁。身为将领的戚继光在平定倭寇、戍守边关的过程中,深感民间疾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这一背景下,戚继光创作了这首诗。诗中以“蓟门雨霁”为题,描绘了边疆战事后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他作为将领,愿为国家英勇作战的决心和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