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冠之诗有作三首 其一
孔孟宗师心中的,回由评品手持衡。
至刚大勇本来有,由义居仁熟处行。
说到孤忠推自孝,辄拚一死肯偷生。
此篇此语令人醒,夜半青灯看到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孔孟这些伟大教育家的思想中,内心皆有分辨善恶的能力。
正义和仁爱共生是他们的基本准则,这种至高无上的勇敢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
谈论忠诚和孝顺时,他们宁可选择以死捍卫信仰,也不愿苟且偷生。
这段诗句使我警醒,在深夜读书时仍看得清楚明白。
去完善
释义
1. "孔孟宗师":指的是孔子和孟子,他们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 "回由评品手持衡":这里的"回由"可能是指颜回和子路,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评品"是对诗歌的评价;"手持衡"是用手中的秤来衡量事物的意思。
3. "至刚大勇":形容极其刚强和勇敢的品质。
4. "由义居仁熟处行":这里"由义"和"居仁"是指儒家提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熟处行"是指在熟悉的地方行事。
5. "孤忠":指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信念。
6. "自孝":孝敬自己的父母。
7. "辄拚一死肯偷生":表示愿意为信念而死,不愿意苟且偷生。
8. "此篇此语令人醒":意思是这首诗的这些话语让人清醒。
9. "夜半青灯看到明":描述在深夜中点着油灯读到这首诗直到天明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读朱冠之诗有作三首 其一》,作者是南宋诗人袁甫。本诗表达了作者对朱冠之诗歌的欣赏与感慨。
首联“孔孟宗师心中的,回由评品手持衡”,以孔子、孟子为代表,表明了诗歌主旨遵循儒家的道德观念,同时强调了对诗歌的评判标准应当以此为基准。
颔联“至刚大勇本来有,由义居仁熟处行”,这句赞美了诗歌中所展现出的英勇品质和儒家思想中“仁义”的重要地位。指出诗人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颈联“说到孤忠推自孝,辄拚一死肯偷生”,强调了忠诚和孝道的重要性,通过讲述诗歌中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决心和勇气。
尾联“此篇此语令人醒,夜半青灯看到明”,是对整首诗的总结,表示这样的诗篇和话语能够让人警醒,感受到夜晚的光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读朱冠之诗有作三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袁甫在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创作的作品。
在这个时期,袁甫任职地方官吏,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关注国家治理,重视教育,并提倡诗歌应当具有现实关怀和人文精神。当时的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北方金国侵扰不断,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这些时代背景深深地影响了袁甫的诗歌创作,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诗中,袁甫通过对好友朱冠之的诗文的阅读,表达了对其才华的赞赏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以激昂的笔调,呼吁文人志士应该关注现实问题,以诗文的力量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共同抵抗外侮。这样的主题反映了袁甫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南宋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前途的关注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