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花
惆怅朝阳午又斜,剩栽桃李学仙家。
花开花落人如旧,谁道容颜不及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满怀惆怅看着太阳西下,晚照映得桃树李树一片金黄。花儿开开落落,人事依旧,谁说人的容颜比不过这花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朝阳:早晨的太阳。
2. 午又斜:中午时分,太阳偏西。
3. 剩栽:剩下种植的。
4. 桃李:桃花和李花。
5. 仙家:道教徒或者神仙。
6. 人如旧:形容人的容貌没有改变。
7. 谁道:谁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诗中“朝阳午又斜”的描绘,既暗示了时光流转,也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而“剩栽桃李学仙家”则表达了诗人试图通过种植桃李来寻求安宁与解脱的愿望。接下来的两句,“花开花落人如旧,谁道容颜不及花”,则是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尽管岁月更迭,但人的价值并不逊色于自然界的美丽花朵。整首诗歌充满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不羡花》是唐代诗人刘商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德宗时期(780年-805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发,百姓疾苦。而刘商身处在这个时代,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
在这期间,刘商本人也经历了宦海沉浮,他曾担任侍御史,但因直言不讳、秉公执法而受到权贵的排挤,被贬为柳州刺史。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节操,为民请命,关心国家大局。他的诗才横溢,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在刘商生活的这个时代,唐朝已经步入中晚期,国力渐衰,政治腐败,百姓疾苦。然而,在这样黑暗的时代背景下,刘商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为人民发声,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他用诗歌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呼吁人们珍惜生命,不羡荣华富贵,只愿国泰民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