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总是因为浮云遮住了太阳,让人看不到长安的方向,这不禁令人忧愁万分。

去完善
释义
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当道,遮蔽君主的光辉;长安:唐代都城,象征国家的政治中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凤凰台为切入点,开篇描绘了一幅物是人非的画面,凤凰的离去象征着昔日辉煌的消逝,而长江的永恒流动则衬托出人事的短暂无常。第二联通过“吴宫”与“晋代”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兴亡的主题。第三联写景壮丽开阔,“三山半落”与“二水中分”展现了天地间的雄浑气象,同时也暗含了时空的辽远与人生的渺小。尾联借“浮云蔽日”抒发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现实的感慨,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豪迈与深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之间。这一时期,唐玄宗统治下的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这种表面的繁华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在这个时期,李白的命运也是多舛的。他曾一度受到唐玄宗的赏识,成为宫廷诗人,但随着玄宗逐渐沉溺于声色犬马,李白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他在宫廷中感到孤独和压抑,后来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出京。这使得他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也对朝廷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这个时代,金陵(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凤凰台是金陵的一处名胜古迹,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有凤凰来仪于此,因而得名。李白登上凤凰台,俯瞰金陵城,感叹历史的沧桑变化,对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官场黑暗产生了深深的忧思。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描绘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和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揭示了历史的兴衰更替,警示人们要居安思危,警惕时代的忧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