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正月十七日,孙守约观残灯。是夕灯火甚盛,而雪消雨作)
暖风吹雪。洗尽碧阶今夜月。试觅云英。更就蓝桥借月明。
从教不借。自有使君家不夜。谁道由天。光景随人特地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风化雪,洗净台阶映明月。寻找那位女子,在蓝桥上共借月色。
即便不借用月光,这美景依然会在夜色中绽放光芒。谁说一切由天定?美好时光就在身边,格外艳丽。

去完善
释义
1.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2. 孙守约:人名。
3. 碧阶:指青砖铺成的台阶。
4. 云英:传说中仙女的名字,这里代指美女。
5. 蓝桥:古代桥梁名,位于陕西省蓝田县蓝桥镇。相传唐代秀才裴航在蓝桥驿遇仙女云英,几经周折最终结为夫妇。
6. 不夜:指夜晚时间漫长,像白天一样明亮。
7. 使君:官员的尊称,这里指词作者毛滂本人。
8. 由天:依仗天时地利。
9. 光景:风光景物。
10. 特地:特别,格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诗人眼前美丽的夜景:暖风化雪,碧阶如洗,明月当空。下片则通过想象自己在蓝桥向仙人求得月光以增加此美景的奇幻场景,表现了诗人的豪爽性情。同时,诗人提出美景非偶然天成,而是来源于人的努力与创造的观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富有哲理意味。整首词既有优美的景致,又有深刻的思考,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具体为公元1050年左右。在这期间,作者毛滂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他身为文人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关注民生疾苦,主张改革。
正月十七日是传统的元宵节后,此时灯会虽已结束,但仍有不少残灯尚存。这一天,毛滂应友人孙守约之邀观赏这些残灯,两人同游共议,体现了深厚的友情。然而,在观赏的过程中,毛滂发现天公不作美,雪消雨作,这不禁让他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产生了感慨。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但是,一些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毛滂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士大夫,对这些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关注。
因此,在《减字木兰花》这首词中,毛滂通过描绘残灯、雨雪等景象,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