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秋郊外
萧萧风色弄寒威,见尽郊原向晚晖。
昨夜星霜和月落,满林红叶隔烟飞。
已嗟北渚莲初老,更惜东篱菊渐稀。
休感岁华伤节物,眼前樽酒重相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瑟瑟寒风展现它的威力,放眼望去,郊外的景色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愈发孤独。昨天夜里星辰霜露交加,月亮也悄然落下,树林里的红叶在烟雾中飘散。感叹那北边的荷花已经逐渐老去,而东边的菊花也渐渐稀少。不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感到伤感,眼前的这杯美酒让我们重新欢聚一堂。
去完善
释义
1. 萧萧:这里指风声。
2. 风色:风吹过的景色。
3. 寒威:寒冷的气势。
4. 郊原:郊外的平原。
5. 向晚晖:临近傍晚的阳光。
6. 星霜:星的光和霜的白色,指时间的流逝。
7. 和月落:伴随着月亮落下。
8. 隔烟:隔着烟雾。
9. 已嗟:已经感叹。
10. 北渚:北方的水中陆地。
11. 莲初老:莲花开始凋谢。
12. 更惜:更加珍惜。
13. 东篱:东边的篱笆。
14. 菊渐稀:菊花逐渐稀少。
15. 岁华:岁月的时光。
16. 节物:节气和风俗。
17. 眼前:当前。
18. 樽酒:酒杯里的酒。
19. 重相违:再次互相离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秋天时郊外的景象与心情。诗人通过描写萧瑟的风色、黄昏的余晖、满林的落叶等场景,展现了一幅秋日萧瑟的画面。其中,“昨夜星霜和月落,满林红叶隔烟飞”两句尤为生动,仿佛让人看到了深夜星辰消逝,月光暗淡,而林中的红叶被雾气笼罩,随风飘散的景象。整首诗充满了秋天的萧瑟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景物变迁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残秋郊外》是北宋诗人文同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秋末时节郊外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感叹时光流逝的心情。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详。但根据诗中的描述,如“树头残叶稀”、“草色渐如灰”等句,可以推测这是秋季的晚期。此外,从诗人的身份来看,文同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曾任御史、知州等职,故而可以判断这首诗是在其担任官职期间创作的。
其次,关于作者的人生际遇。文同在北宋时期文名甚高,但其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但在苏轼等人的举荐下,又得以重新起用。这种起伏不定的人生经历,使他对自然景物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在《残秋郊外》一诗中,他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最后,关于时代背景。北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地位上升,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同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代表,他的作品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文人追求理想、关注民生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