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
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赐予了一抹腮红,盘中装满了璀璨的宝石,笛声响起带着深深的哀伤。虽然没有机会成为佳肴,但曾给将军解渴带来一丝清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胭脂:这里指梅子。在古代,梅子常常被用来制作胭脂,因此胭脂在这里是借代修辞,代指梅子。
2. 一抹腮:指梅子的颜色如同胭脂涂抹在脸颊上一样鲜艳。
3. 盘中磊落:形容梅子的果实堆放在盘子里,形状饱满。
4. 笛中哀:笛子是中国古代的乐器,这里通过“笛中哀”来表现乐声的哀伤,从而表达出诗人对梅子的怜惜之情。
5. 和羹便:和羹是指将各种食材混合烹煮成美味的汤品。这里意思是说梅子虽然没有被用来做和羹这种美食,但实际上它是可以作为一种食材来使用的。
6. 曾与将军止渴来:这句诗是说梅子曾在古代被用作军粮,帮助士兵解渴。这里的“将军”指的是古代的军队将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题,通过胭脂、盘子、笛子等物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首句“天赐胭脂一抹腮”,用胭脂来形容梅花的色泽,暗示了梅花的美丽与独特;第二句“盘中磊落笛中哀”,则通过盘子和笛子的形象,描绘出梅花的姿态和韵味,同时也传达出诗人的哀愁之情。后两句“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则以和羹与解渴两个典故,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以及对其未能成为佳肴的遗憾。整首诗以梅花为主体,通过对物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使读者在欣赏梅花的美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所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梅花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罗隐正处于唐末五代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民生疾苦。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梅花依然顽强地生长,展现出坚韧不屈的品质。
罗隐本人也是一个具有坚韧品质的人。他一生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失利,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守。他的诗歌作品多以讽刺现实、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罗隐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和抱负。他希望人们能够像梅花一样,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高洁的品质,坚守自己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