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牡丹花二首

标题包含
牡丹花二首
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 不随寒令同时放,倍种双松与辟邪。 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能狂绮陌千金子,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夤(生卒年不详),字昭梦,又字仲房,号野狐泉人。五代时期福建闽县人。 他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著名文人,以文才横溢、诗名远播而著称。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被誉为“五代诗坛之宗匠”。 据史书记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欣赏了百花,没有其他花朵比得上它,剪裁云朵、披着白雪,身带朱砂红。它在春天的二三月间盛开,并不随着寒冷的季节一同开放。种植这种花卉的双松和辟邪树也增色不少。在万花之中堪称一流,花瓣浅浅的红霞,轻盈地染上了如银的蓓蕾。能让富贵人家为之疯狂,书香门第的家书架布满灰尘。在整日的静谧中,没有多少人会抬头去看一看它们。
去完善
释义
1. 青律:指春天的节气。 2. 二三月:农历二月和三月的季节。 3. 不随寒令:不随着寒冷的时节。 4. 辟邪:即“辟易马”,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 5. 浅霞:指的是牡丹花的色彩。 6. 轻染:轻轻地染上颜色。 7. 嫩银瓯:形容牡丹花瓣的形状如银质的杯子一样嫩白。 8. 绮陌:繁华的街道。 9. 千金子:比喻富贵的人家。 10. 尘埃扑:表示书籍堆积,积满了灰尘。 11. 尽日:一整天。 12. 略举头:稍微抬头看一眼。
去完善
赏析
《牡丹花二首》徐夤(宋) 首联“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作者以赞叹的口吻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这句诗意味着在看遍了所有的花朵之后,没有一朵能够胜过牡丹花的美丽。它的花瓣如同剪下的云朵,披着的白雪,还带着一丝丹砂的红润。诗人用剪云、披雪、蘸丹砂这些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牡丹花的色彩和形态,展现了其独特的美感。 颔联“开当青律二三月,不随寒令同时放,倍种双松与辟邪”,描述了牡丹花开花时间与其他花卉的不同。它盛开在春天的二、三月间,并不随着寒冷的冬季而凋谢。这就像松树的挺拔、傲骨凌霜,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颈联“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表达了牡丹花在众花中的地位无可比拟。牡丹花的美丽如同淡霞轻轻涂抹在银瓯上,让人陶醉其中。这种比喻不仅突显了牡丹花的艳丽,也表现了其高雅的气质。 尾联“能狂绮陌千金子,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通过对比的方式进一步强调牡丹花的魅力。那些平日里的富家公子,在牡丹花面前也变得疯狂,忘记了手中的诗书,更无暇顾及身边的尘土。这也反映出牡丹花对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吸引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夤的《牡丹花二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大致时间为公元850年左右。这一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民生疾苦。然而,牡丹花却依然盛开,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 在这期间,诗人徐夤本人因仕途坎坷,一生不得志。他屡次科举不中,曾一度在庐山隐居。他在这种人生经历下,观察了牡丹花的美好与坚韧,深感其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因此,《牡丹花二首》是借对牡丹花的描绘和赞美,来表达对人生的态度和对理想的追求。 另外,这一时期的牡丹花文化已十分兴盛,洛阳一带甚至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许多文人士大夫也参与到牡丹花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中来,使牡丹花成为了一种艺术象征和文化符号。徐夤在诗中对牡丹花的描绘,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和氛围而创作的。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