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鹿门寺
宝刹翔鸳地,灵祠刻鹿门。
天风奏林籁,海日破岩昏。
转眩三休阁,庄严两足尊。
峰回徒觉秀,瀑远不知源。
花拂谈经席,莲沈记漏盆。
道场欣象伏,心境息猿奔。
逗理机如电,观空性复根。
三车俱有路,何处驻归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美寺庙翱翔有鸳鸯之地,神圣祠堂雕刻着鹿门。
大自然的微风演奏着林间音乐,阳光穿透岩石,驱散了昏暗。
在三重休息阁之间旋转眩晕,寺院的庄严肃穆环绕着佛祖。
山峰回绕只觉得秀美,瀑布遥远无法找到源头。
花朵轻拂讲经之席,莲花下沉静谧时光。
在这道场里欣然见到瑞象俯首,心中的世界平息了躁动如同驯服猿猴。
佛法中蕴藏着理解世界的瞬间,看清空的本性又回到了根源。
三道法门皆有途径,何处才是灵魂得以寄托和休憩的家呢?
去完善
释义
1. 宿:住宿、过夜。
2. 鹿门寺:位于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武安镇境内的鹿门山。
3. 宝刹:佛教寺庙的敬称。
4. 翔鸳:即凤凰,这里指代宝刹中的雕塑。
5. 灵祠:供奉神灵的祠堂,这里指的是鹿门寺。
6. 天风:天空中刮来的风。
7. 林籁:风吹过树林产生的声音。
8. 海日:从海面升起的太阳。
9. 转眩:感到眩晕。
10. 三休阁:可能是鹿门寺中的一个建筑。
11. 两足尊:释迦牟尼佛的尊号之一,"两足"代表佛陀所证悟的境界。
12. 峰回:形容山峰环绕。
13. 瀑远:瀑布的距离很远。
14. 花拂:花朵轻轻拂过。
15. 谈经席:谈论佛经的地方。
16. 莲沈:莲花沉入水中。
17. 记漏盆:古代的计时器,用来记录时间。
18. 道场:僧众修道之处。
19. 欣:欣喜、欣赏。
20. 象伏:指动物驯服顺从。
21. 心境:心理环境。
22. 息猿奔:指心情平静,不再像猴子一样焦躁不安。
23. 逗理机如电:佛法教义如同闪电般迅速领悟。
24. 观空性复根:观察万物皆空的真实本性。
25. 三车:佛教用语,象征众生的三种烦恼。
26. 驻归辕:停下回家的车子,意指停下来休息。
去完善
赏析
《宿鹿门寺》是一首描绘寺庙景象和禅修心境的诗作。诗人宋庠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鹿门寺的庄严、静谧与美好。在诗的开头,“宝刹翔鸳地,灵祠刻鹿门”描绘了寺庙的雄伟壮观;“天风奏林籁,海日破岩昏”则通过自然景象展现了寺庙周边环境的宁静与深邃。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对寺庙内部景色的描绘,如“转眩三休阁,庄严两足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峰回徒觉秀,瀑远不知源”,展示了禅修之心的逐渐领悟与升华。在接下来的诗歌中,“花拂谈经席,莲沈记漏盆”表现了寺内僧侣们专注诵经的场景;而“道场欣象伏,心境息猿奔”则表达了诗人对禅修所带来的内心安宁的向往。最后,诗人以“逗理机如电,观空性复根”揭示了禅修的真谛——放下执着,回归自性。全诗以“三车俱有路,何处驻归辕”收笔,既暗示了修行之路的漫长,也表达了对最终归宿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鹿门寺》这首诗是由北宋诗人宋庠创作于公元985年左右。此时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北宋时期,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民间生活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宋庠身为文人墨客,经常外出游历,寻找灵感。这首《宿鹿门寺》就是在他在外地游历时所创作的。
在创作这首诗时,宋庠正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刚刚辞去了朝中的官职,决定回乡归隐,过上宁静的田园生活。这种人生的转变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此外,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等。这些问题让宋庠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批判现实的意义。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