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牙义禅师退居金陵与予有都城之旧能诗喜说修养年七十馀貌类三四十许人以诗道旧因次韵报之
幻化如空花,建立等修竹。四海不离身,一笑长满掬。相逢亦何有,展转犹所独。攀缘过九上,圆顿系一宿。岁月屈身臂,到此非问卜。心清闻妙香,老句俱三复。何当会实际,超然发吾覆。未尔且逡巡,更待梨早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变化如同空中花朵般梦幻,建立与修竹相似的基础。四海之内没有离身之处,微笑之时洋溢着满足。彼此的相逢算得了什么,辗转之中还是独自一人。攀登过九重的道路,圆润稳固地依靠在夜空下。时间渐渐弯曲了手臂,来到这里并不需要询问占卜。心灵清净时能闻到奇妙的香味,古老的诗句都要反复琢磨。何时能领会真实的意义,超脱世俗露出真我。尚未到达那一步就先慢慢来吧,等待梨子成熟的季节来临。

去完善
释义
1. 乌牙义禅师:作者的朋友,一位隐居在南京的僧人。
2. 金陵:即今江苏南京。
3. 都城: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4. 等修竹:如同翠竹一般坚韧挺拔。
5. 四海不离身:形容朋友的心胸宽广,关心天下之事。
6. 一笑长满掬:比喻乐观开朗的心态。
7. 相逢亦何有:表示与朋友的相聚也是缘分所致。
8. 展转犹所独:指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要有独立面对的勇气。
9. 攀缘过九上:修行过程中要经历种种考验。
10. 圆顿系一宿:指顿悟的道理在一夜之间便能领悟。
11. 屈身臂:形容时光飞逝,如同手臂弯曲一样快。
12. 老句俱三复:对古人的教诲要反复领会。
13. 实际:指禅宗中追求的真实境界。
14. 发吾覆:揭开自己的迷惑,达到觉悟的境界。
15. 未尔且逡巡:表示自己尚未达到这个境界,仍需努力。
16. 更待梨早熟:希望早日实现理想,收获成功。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与乌牙义禅师的深厚友情及对其诗歌创作的赞赏。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绘出禅意浓郁的意境。“幻化如空花,建立等修竹”,以空中花、修竹为喻,表达了虚幻而真实的人生感悟。而“四海不离身,一笑长满掬”则突显了禅师豁达开朗的形象。诗人以“相逢亦何有,展转犹所独”表达了自己与禅师之间的默契与独特交情。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他们在探讨学问、参禅悟道的过程中获得的深刻领悟。“心清闻妙香,老句俱三复”表达了对悟道的喜悦之情。最后,诗人用“何当会实际,超然发吾覆”展现了共同追求真谛的决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整体来看,这首诗揭示了禅修生活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与禅师间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乌牙义禅师退居金陵与予有都城之旧能诗喜说修养年七十馀貌类三四十许人以诗道旧因次韵报之》是宋代诗人李之仪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文人墨客热衷于诗歌唱和,以抒发胸怀和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李之仪生于北宋中期,生活在繁华富饶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他本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热爱诗词歌赋,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参加科举考试、游历山川名胜外,还经常与朋友一起探讨诗词、交流人生感悟。
在当时的北宋,佛教文化非常盛行,许多文人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乌牙义禅师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禅师,他与李之仪有着深厚的友谊。乌牙义禅师退居金陵后,与李之仪保持着联系,经常通过诗歌相互倾诉人生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惜。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李之仪用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对乌牙义禅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