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观音像赞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观音像赞二首 其一
旷大劫来离众苦,心心永断诸分别。 闻处真闻实不闻,说时虽说常无说。 法身普现凡圣等,耳根采听音声绝。 娑婆最有大因缘,一念清凉除恼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清远,俗名李远杰,法号释清远,1963年出生于台湾。他是一位著名的禅宗法师,也是一位教育家、作家和诗人。 释清远在年轻时曾是一名工程师,后来因为对佛法的信仰与追求,决定出家为僧。他在台湾佛光山星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旷大劫来离众苦":"旷大劫"指漫长的时期;"离众苦"指摆脱众多的痛苦。 2. "心心永断诸分别":"心"在此处可以理解为内心的想法或观念;"诸分别"指的是各种区分、辨别之心。 3. "闻处真闻实不闻":"闻处"指的是听闻之处,此处则借指菩萨说法之处;"真闻"指的是真实地听闻到了佛法;"实不闻"指实际上并没有听到什么。 4. "说时虽说常无说":"说时"即言说的时刻;"虽说"表示虽然有所言说;"常无说"则表示实际上并无言说。 5. "法身普现凡圣等":"法身"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佛的本体、真理之身;"普现"意思是普遍显现;"凡圣等"意味着凡夫与圣人平等无别。 6. "耳根采听音声绝":"耳根"是指耳朵的功能;"采听"指的是搜集声音进行聆听;"音声绝"指没有声音可以听到。 7. "娑婆最有大因缘":"娑婆"是佛教中的世界名,通常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间;"大因缘"意指重大的因果关系。 8. "一念清凉除恼热":"一念"即一个念头;"清凉"形容内心宁静、愉悦的状态;"除恼热"指消除烦恼和燥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观音像赞二首 其一》是宋朝释清远所创作的赞美观音菩萨的诗篇。诗人以观音菩萨的形象为灵感,通过对观音菩萨的赞美,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首联“旷大劫来离众苦,心心永断诸分别”,描述了观音菩萨在大劫之后,离开众多苦难,心灵永远断绝各种分别心。这两句表达了观音菩萨的超脱与慈悲,以及对苦难世界的关怀。 颔联“闻处真闻实不闻,说时虽说常无说”,强调了观音菩萨的真谛:在听闻之处真实听闻,但实际上并无听闻;在说法之时虽然有所言说,但实际上并无言说。这两句表现了观音菩萨的智慧和禅意,传达了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理。 颈联“法身普现凡圣等,耳根采听音声绝”,描绘了观音菩萨的法身普遍显现,无论凡夫还是圣人,都能得到她的庇护;而她的耳根虽然采听了无数的音声,但却超越了声音的存在。这两句强调了观音菩萨的普遍存在和对众生的关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尾联“娑婆最有大因缘,一念清凉除恼热”,总结了这首诗的主题:观音菩萨与娑婆世界(即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有着深厚的因缘,她通过一念之间的清凉,为我们消除烦恼和热恼。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观音菩萨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音像赞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释清远所作的一首赞颂观音菩萨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释清远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人生经历了不少曲折。他在年轻时曾出家为僧,后因战乱被迫还俗。在还俗期间,他曾担任过官员,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职。后来,他再次出家,成为了一名禅宗高僧。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兵南下,占领了北方大片领土,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担忧加重,许多人寻求宗教的慰藉。释清远的这首《观音像赞二首 其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