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寺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未能见到高明的隐士,空旷的山间只有寂静。白莲花在歌唱中有所欠缺,青山的云气在我坐下时消散。泉水寒冷,没有盛夏的季节;松树枯萎,已有六朝的岁月。什么时候能在石上的月光下,面对面地谈论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明居士:指佛教中的贤者。这里可能指的是栖霞寺的创立者。
2. 空山:山中寂静的地方。
3. 白莲:白色的莲花,比喻清净的境界。
4. 青霭:青色的云气。
5. 泉冷:清泉寒冷。
6. 三伏:夏季最热的时候,共有三个伏天。
7. 松枯:松树枯萎。
8. 六朝:指南京地区历史上的六个朝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9. 石上月:山石的倒影在月光下。
10. 论逍遥:谈论佛家的超脱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栖霞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厌恶。
首联“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表达了诗人对栖霞寺周边环境的描写,未见明居士的身影,只有寂静的山林。这里的“明居士”可能是指栖霞寺的住持或者附近的隐士,他们的缺席使得环境更加显得静谧。
颔联“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描述了诗人在寺庙中的所见,白色的莲花在诗人的吟唱声中渐渐凋谢,青色的雾气在诗人的静坐中逐渐消散。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对佛家修行的理解。
颈联“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是诗人对栖霞寺周围景物的细致观察,清凉的泉水使炎热的夏季也变得凉爽,而古老的松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这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也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
尾联“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是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希望在未来的某个夜晚,能与月色为伴,与知己好友一起探讨人生的真谛。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纷扰的厌恶。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栖霞寺》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65年,正值唐朝末年。在这一年里,诗人皮日休由黄州刺史出任给事中,从地方官员升迁为中央官员。他的政治生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可以从诗中的喜悦之情中看出。
在这个时期,唐朝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内外矛盾日益严重。然而,栖霞寺作为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皮日休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对山水风光有着深厚的兴趣。在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栖霞寺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己仕途通达的喜悦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