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四月夜草亭独坐玩月
山城向中夜,暑气亦渐歇。
幽蛬互喧静,飞萤乱明灭。
清风开竹杪,入此半轩月。
坐久观我身,不见烦恼热。
天边白玉盘,只恐有时缺。
颇思得诗句,颂道好时节。
著意搜万象,万象无一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城向晚的夜色中,炎热气息也渐渐消散。
夜晚的寂静里,不时传来昆虫的鸣叫和飞舞的流萤闪烁光明。
清凉的微风穿过竹叶的间隙,洒落在半开的窗子旁的月光之中。
静坐下来仔细端详自己,心中不再有烦恼和燥热。
抬头望天,那如同白玉盘的明月,只怕有时候也会有缺失。
我多想寻得美妙的诗句,来赞美这美好的时光啊。
凝神探寻万物的形象,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们。
去完善
释义
1. 山城:指坐落在山地之上的城市,此处指作者的居住地。
2. 中夜:半夜,深夜。
3. 暑气:夏天的热气。
4. 渐歇:逐渐消散。
5. 幽蛬:指虫名,俗称“叫姑姑”,叫声如“叫姑姑”,故称。
6. 飞萤:飞行或闪烁的萤火虫。
7. 乱明灭:形容萤火虫在月光下忽明忽暗的状态。
8. 清风:清爽的微风。
9. 开竹杪:风吹过竹林梢头。
10. 半轩月:透过轩窗的一轮明月。
11. 坐久:久坐。
12. 观我身:审视自身。
13. 不见:看不到。
14. 烦恼热:烦恼和焦躁的心情。
15. 天边白玉盘:指天上的月亮。
16. 只恐:恐怕。
17. 有时缺:有时会出现缺损。这里指的是月亮有时会出现圆缺变化。
18. 颇思:相当想。
19. 诗句:用诗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
20. 颂道:赞美。
21. 好时节:美好的时光。
22. 著意:专注地。
23. 万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24. 无一说:没有一种说法。
去完善
赏析
《闰四月夜草亭独坐玩月》是宋代诗人郑刚中所作的一首描绘夜景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在夜深人静之时,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首联“山城向中夜,暑气亦渐歇”,描述了诗人在夜晚的山城之中,感受到的热气逐渐消退的景象。这一景象为接下来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颔联“幽蛬互喧静,飞萤乱明灭”,诗人通过观察夜晚的昆虫活动,进一步展现了夜的宁静与生机。其中,“幽蛬”是指洞穴中的蟋蟀,它们的鸣叫给夜晚带来了一丝喧嚣;而“飞萤”则是指飞舞的萤火虫,它们闪烁的光芒为夜色增添了生机。这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夜晚的宁静与活力。
颈联“清风开竹杪,入此半轩月”,诗人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了夜空和周围的竹林。随着清风吹过,竹子梢头摇曳,月光穿过竹叶的缝隙,洒落在亭子里,为诗人带来了明亮的光线。这一场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明朗。
腹联“坐久观我身,不见烦恼热”,表明诗人在此美景之中,逐渐忘记了烦恼与忧虑,心灵得到了净化。这里的“烦恼热”指的是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而在月色之下,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尾联“天边白玉盘,只恐有时缺。颇思得诗句,颂道好时节”,诗人以对月亮的担忧作为结尾,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他担心天上的白玉盘——月亮,会有缺失的时候,因此渴望用诗句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这首诗充分展现了郑刚中在观赏自然景色时的深切体验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闰四月夜草亭独坐玩月》是南宋诗人郑刚中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79年,即宋孝宗淳熙六年,其时正值南宋初年,中原地区的抗金斗争和国家的内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心。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郑刚中任湖北提点刑狱公事,负责审理刑事案件并兼监察地方官员。在这个时期,他见证了民间的疾苦和战乱的摧残。面对国家困境,郑刚中以忧患意识为基调,用诗歌反映民生和社会现实,寄托忧国忧民之情。
作为一位关心国事的士大夫,郑刚中对朝廷的偏安政策深表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闰四月夜草亭独坐玩月》一诗。诗人以草亭、江水、月光等自然景观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其孤独的心境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