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夕

标题包含
秋夕
自怜三十未西游,傍山寻水过却秋。 一夜雨声多少事,不思量尽到心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觉三十尚未游历四海,靠近山水度过这金秋时节。 夜雨声声带走了多少事,不需细想皆涌上心头。
去完善
释义
1. 自怜:诗人以“自怜”表达自我怜悯的心情。 2. 三十:指诗人30岁尚未游历四方,暗示他的人生阅历尚浅。 3. 西游:此处暗指游学、游历远方。 4. 傍山寻水:靠近山水之地,表示诗人希望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心灵寄托。 5. 过却秋:度过了一个秋天,指时间的流逝。 6. 一夜雨声:象征生活中的困扰和挫折。 7. 不思量:诗人不愿思考其中的缘由。 8. 尽到心头:将各种情感或思绪全部汇聚在心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秋夕》描绘了一位未曾远游的诗人,在秋雨声中感慨万千的心情。首句“自怜三十未西游”,暗示了诗人已经三十岁,但仍然没有实现游历名山大川的梦想。接下来一句“傍山寻水过却秋”,则描述了诗人在这个秋天的傍晚,独自沿着山水行走,寻找心灵的慰藉。 后两句“一夜雨声多少事,不思量尽到心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被连绵不绝的雨声所触动。这些雨声让诗人不禁想起过去的种种往事,尽管他没有刻意去思量,但这些往事还是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 整首诗以深秋为背景,通过秋雨的声音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既包含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也体现了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夕》是晚唐诗人崔道融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世纪末期,即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的唐朝已经衰败,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诗人作为这一时代的文人,深受时局影响,其诗歌作品也往往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风貌。 崔道融身处晚唐时期,遭遇了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局面。他的人生际遇充满曲折,曾担任刺史等地方官职,又因为战乱和时局变动,多次避乱他乡。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民生疾苦有深刻的体会,也使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秋夕》这首古诗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诗人在描绘秋夜景色之余,通过“坐看牵牛织女星”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间百姓生活的关注。这首诗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