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重阳已过半月菊花方开 其二

标题包含
重阳已过半月菊花方开 其二
西风转北又旬余,才见黄花粲短篱。 底事不开重九日,何心却趁小春时。 芳传栗里陶潜迳,香入离骚屈子辞。 不肯趋时真隠逸,岂教尘世俗人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公远,字叔明,号西园,又号野趣主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主要活动在宋宁宗、宋理宗时期(1195年-1264年)。 杨公远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已逝的秋风转为寒冷北风已过十余天,才能看到金黄灿烂的菊花盛开在矮小的竹篱边。 为何不在重阳节开放,却又在小阳春时来到人间。 它在以栗为食的陶渊明的家乡绽放芬芳,也在纪念屈原的香草中留下香气。 它不追求时潮,真正保持了隐者的超脱,绝不会被世人所知。
去完善
释义
1. 西风:指从西面吹来的风,古人常用西风来代表秋天的气息。 2. 北:指北方,这里与西风对应,表示风向的变化。 3. 旬余:一旬为十天,旬余即十多天。 4. 黄花:指菊花,因其花瓣黄色而得名。 5. 粲:鲜明,鲜艳。 6. 短篱:矮矮的篱笆墙。 7. 底事:什么事。 8. 重九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9. 小春:指初冬,因为此时节阳气渐升,万物复苏,故称小春。 10. 芳传栗里:芳,香气;传,传递;栗里,地名,陶渊明曾居住于此,这里代指陶渊明。 11. 屈子:屈原,楚国著名诗人。 12. 香入离骚: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这里用离骚形容菊花的香气弥漫。 13. 真隠逸:真正的隐士。 14. 岂教尘世俗人知:尘世俗人,指世间的普通人;岂教,怎能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重阳已过半月菊花方开 其二》,是宋代诗人杨公远所作。首联描述了秋天从西风吹拂到北风渐起,期间过了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半个月后,才见到菊花在篱笆旁盛开。“西风转北”意味着时节的变迁,而“旬余”则表达了诗人在这个时间段内等待的心情。次联提到为何菊花不在重阳节当天盛开,而是在小春(冬至前后)的时候开花,这里的“底事”指的是原因,表达出诗人的疑惑和思考。第三联通过两个典故来赞美菊花的品质,一是提及栗里陶潜(陶渊明)种植菊花的传说,二是借用了屈原的《离骚》来赞誉菊花的香气。尾联则在肯定菊花不随大流、坚守本性的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精神不易被世俗之人所理解。整首诗以菊花的绽放为线索,描绘出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思考和对菊花精神的赞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阳已过半月菊花方开 其二》是宋代诗人杨公远的作品。这首诗意境高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生活的热情。在诗中,杨公远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在重阳节后的心情和对时光的感慨。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的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文化艺术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杨公远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轨迹与这个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杨公远在重阳节后仍然坚守在家乡,他看到菊花盛开,倍感欣慰。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反映出作者在晚年仍然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此外,从诗中的描绘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重阳节有着很高的重视程度,而这个节日也与古代农耕文化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重阳已过半月菊花方开 其二》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安定繁荣的南宋时代,杨公远作为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他以菊花为主题,抒发了自己对生活和时光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当时人们对重阳节的高度重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