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五十七首 其三
水乳不分,菽麦难辨。
担带病深,改移功浅。
十二时中不依倚,明见佛性有此理,浆水钱在草鞋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水乳不分,菽麦难辨":水乳比喻密切关系;菽麦指豆与麦两种食物,难以分辨。这里形容事物间的关系紧密到无法区分。
"担带病深,改移功浅":病深形容问题严重;改移形容改正迁移。这句话是说问题严重性已经显现出来,但改善的努力还不足够。
"十二时中不依倚":古人以十二个时辰来划分一天的时间,"十二时中"就是全天时时刻刻的意思;"依倚"指依赖或依靠。这句话是说要始终保持自主自力。
"明见佛性有此理":"佛性"是佛教用语,指成佛的潜质;"理"即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晰地理解并能实践成佛法则的道理。
"浆水钱在草鞋里":"浆水"是古代一种饮料;"钱在草鞋里"喻指稀松平常之物,而草鞋是古代常见的简陋鞋子。这句意思是获得寻常的生活物资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为引子,借用水乳交融、菽麦混淆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人与外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这种关系的处理需要深厚的修养和智慧,即“担带病深”。同时,他认为改变这种关系的努力往往因为方法不当而效果有限,即“改移功浅”。
接下来,诗人强调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保持独立、不自以为是的重要性。通过这层含义,表达了诗人在追求真理、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所秉持的客观态度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十二时中不依倚”是其中的核心观点,意味着在任何时刻都不依赖他人或外物,始终把握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最后,作者巧妙地用“浆水钱在草鞋里”这个隐喻收尾,暗示着真正的智慧财富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脚下,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可以发现并获得这些宝藏。整首诗充满了禅宗哲学的智慧与启示,通过平实易懂的语言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五十七首 其三》是宋代诗僧释道昌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世纪左右。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文学繁荣时期,诗歌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释道昌作为一位在文学和禅宗修行方面都有深厚造诣的高僧,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年少时便出家为僧,开始了漫长的修道生涯。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探讨佛法,切磋诗文。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和生活气息。
在《颂古五十七首 其三》这首诗中,释道昌以禅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他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非常流行,反映了宋朝文人士大夫追求心灵宁静的精神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