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日诸公过敝庐得秋字
是月季朱夏,今辰立素秋。
风生庭柏浄,雨过井梧幽。
南想高鸿度,西看大火流。
数能文字集,如许岁时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赞美四季变化的诗句,其中蕴含了古人的诗意和哲理。首先说“月季朱夏”,月季代表春天,而朱夏则是夏季的代表。接下来描述了风和雨的情景:风吹过庭院中的柏树使其显得更为宁静,雨后的梧桐更显清幽。之后诗人向南遥望大雁飞过,向西看到晚霞灿烂。最后,他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四季变化的感慨和欣赏。
去完善
释义
1. 月季:指农历四月。
2. 朱夏:夏天的别称。
3. 素秋:秋天的别称。
4. 庭柏:庭院中的柏树。
5. 浄:同“净”,干净、清洁的意思。
6. 井梧:即井栏边的梧桐树。
7. 南想:向南远望。
8. 高鸿:高空的大雁。
9. 大火:星名,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主星)。
10. 流:流动、移动的意思。
11. 文字集:指文人墨客的聚会。
12. 如许:如此、像这样。
13. 岁时:一年四时的意思。
14. 遒:时间流逝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立秋时节的自然风光与文人墨客的相聚情景,以“季朱夏”和“立素秋”相对比,突显季节的变化。接下来用“风生庭柏净”、“雨过井梧幽”来展现立秋的景象,使人们感受到宁静、清爽的氛围。诗人在此间表达了时间流逝、岁月催人老的感慨,同时赞颂了文人墨客之间的深厚情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秋日诸公过敝庐得秋字》是宋朝诗人洪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度过立秋这一天的情景,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洪朋作为当时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风格独特,受到广泛关注。
在这一时期,洪朋的人生际遇颇为波折。他曾担任官职,后因故离职,回到故乡闲居。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当地文人墨客交游甚广,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此外,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是值得关注的。北宋时期,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士人阶层对文学艺术的追求非常狂热。在这种环境下,洪朋与他的朋友们选择了以诗会友的方式度过立秋这一天,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去完善